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智慧和历史地位

2021-10-21 15:32郑有贵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经济特区创新发展

[摘 要]创办经济特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改革发展的战略智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济特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探路者,演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承擔国家战略任务的经济特区不辱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完善、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探路示范,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创办经济特区所创造的跨越发展奇迹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创办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关键词]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创新发展;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5-0038-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P288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由改革开放的试验探路者,演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创办经济特区成功实践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和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对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作出了最为生动的注释。

一、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方式为改革发展探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举

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尽管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何赶上时代发展步伐,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成为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国际紧张局势趋向缓和,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坚定地走出去。1977年至1978年,中国派出政府代表团分别赴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港澳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这些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方法。邓小平在听取谷牧带队的代表团出访前汇报时指出:“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2]P1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完善,也是一种革命,[3]P81-82要突破根深蒂固的固有认识、传统思维的束缚,其复杂性、艰巨性不言而喻。[4]鉴于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先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大胆试验的改革开放路径。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5]P150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精神鼓舞下,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方式为改革开放探路的方案很快形成并付诸实施。197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蛇口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4月8日,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邓小平赞同这一设想,还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6]P510。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报告,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出口特区,在这4个地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将“特区”明确为“经济特区”。8月2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议案,提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扩大出口贸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考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举办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准备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7]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置经济特区立法程序。1980年下半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1988年4月,中央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建设取得较显著成效和提供的经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到1984年改革开放迈出了更大步伐。一方面,在坚持办好经济特区的同时,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另一方面,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起第一个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全面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闭门造车设计出一个所谓完善的方案,迅速在全国实施,而是从实际出发,选择了封闭在极小范围的经济特区内大胆探路大胆试错的做法,摸着石头过河,扎实推进,这既避免了全国颠覆性风险的发生,也避免了传统观念、传统思维下姓“社”姓“资”认识对推进改革开放试验的干扰,让经济特区能够更加解放思想,心无旁骛地大胆闯、大胆改,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发展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的重要经验。

二、在制度上先行先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路

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制度的设想,并借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功实践,建立起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在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针对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发言时提出关于计划生产与自由生产、国家或集体经营与个体经营、国家市场与自由市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新经济体制构想。受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的局限,长期坚守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中国经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P150

经济特区无论是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还是进行制度探索,都是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3]P130经济特区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进制度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3]P372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经济特区开启了敢为人先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试验。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经济特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保障实施国家重大工业项目所需资源而设立与中央直接对接、政企合一的安达(大庆)、攀枝花等行政特区。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建设,不给钱,只给放活政策,让经济特区自己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指出,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改革经济体制的一种试验。这一纪要提出,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特区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逐步实施;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实行市场调节。[8]P414这就明确表示,经济特区要用市场调节方式发展经济,所试验的经济制度要对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突破。

经济特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激励和活力的制度。深圳在产权制度上,率先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企业办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土地市场化配置上,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在人事制度上,率先冻结原有级别、工资等级,实行聘用制;在分配制度上,在蛇口顺岸式码头建设过程中,探索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即超过定额每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这一打破长期实际存在的平均主义分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基本工資+绩效奖金”分配方式很快在全国实行;在投资管理上,以更大的力度下放权限[3]P51;在发展资本市场上,创建证券交易所。汕头发挥全国著名侨乡优势,探索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40年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9]在当今看来,这些制度不过是市场经济应有的制度,但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是长期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做法,是不能越的“雷池”。

经济特区实现资源配置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突围,破解了改革开放前走不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经济特区创办12年之际,基于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重大理论判断,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这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认识束缚,为开辟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清除了理论障碍。40年间,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1]P289实现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由探路者向先行示范区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重大使命。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10],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珠海在人才引进、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汕头以华侨试验区、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积聚创新发展动能。厦门在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市场、投融资体制、社会治理等领域创造多个全国第一;按照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关于加快跨岛发展的指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11]

三、经济特区创造发展奇迹深化了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经济特区能够一路走来,是因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按照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闯出发展新路。从经济特区一开始取名出口加工区看得出,创办经济特区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在面对经济特区制度试验争论甚至非议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是非的标准。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持破、坚决改。”[12]

经济特区实行的搞活政策和制度试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发展奇迹。创办经济特区前,深圳的生产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香港。仅居民收入而言,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河对岸的香港罗芳村人均收入高达13000港元,[13]如此巨大差距下经常发生内地居民非法越境进入香港的“逃港”事件。40年后,这种现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起步之际依赖于香港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平均增速高达20.7%,经济总量于2017年超过香港,2019年在亚洲城市居第五位。[1]P288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14]汕头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为1980年的97.4倍。[9]厦门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5亿增加到2019年的5995亿元。[15]海南经济特区3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57.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462.5亿元,增长21.8倍。[16]

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还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在很多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深圳的财政贡献而言,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不足1亿元,增至2019年的9424亿元,40年间累计上划中央财政收入5.3万亿元。[17]

经济特区改革试验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功,促进了对改革解放生产力认识的深化。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P370

经济特区在制度试验促进发展过程中,喊出影响深远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声音,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人心。这些理念和经济特区改革试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效,为把认识统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基础。经济特区的实践表明,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推进改革,是把握改革开放前进方向的基本遵循。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确改革方向,才能更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大胆往前闯,为改革开放突破种种禁区提供强大动力。

四、经济特区创新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经济特区建设启动时是一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窗口、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窗口、对外政策和扩大对外影响的窗口。[3]P51-5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P373

经济特区敢于拼搏,在“三来一补”产业还在蓬勃发展时,没有满足于发展“三来一补”,也没有满足于依赖在当时能丰厚获利的出口“外贸通”,而是打破路径依赖,闯出了创新发展之路。深圳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構建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90%的高新科技成果在企业产生,90%的专利由企业研发,90%的高端人才在企业工作,90%的研发资金靠企业投入,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比全国的2.2%高2个百分点;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584家,集聚各类人才600万,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崛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17]深圳随着自主创新发展内生能力的快速提升,突破了被动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来一补”产业分工,向自主创新发展突围,走出了“血汗工厂”的发展阶段,成为基于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地[18]、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联合国知识产权署2017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地区跃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19]珠海1992年3月在全国开“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先河,促进科学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七成,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2020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20]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长出华为、中兴、腾讯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和涌现出大批成长性强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促进由“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深圳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全球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为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1]P289实现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创新发展,深圳经济特区从启动时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窗口,发展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全球引擎”、展示中国形象的“最佳窗口”,示范引领向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汕头着力构建集经济、文化、教育、人才、金融于一体的高端示范区,推动海外华侨华人深度参与祖国建设。

五、余论

创办经济特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战略智慧。改革开放会有巨大风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期,在政治方面,既有改革开放要突破当时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束缚的风险,又有改革开放可能遭受资本主义冲击乃至被“和平演变”的风险;在经济发展方面,既有具体的改革开放举措不符合国情和发展规律进而失败的风险,又有改革开放后可能遭受强势的西方国家霸凌控制而深陷弱势窘境风险。[21]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方式为改革开放探路和冲出重重围阻,既让试错风险可控,又可在成功后发挥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

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济特区披荆斩棘,走过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40多年,蓬勃发展,由默默无闻的边陲之地,发展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从以人民为中心和走共同富裕道路出发,探索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聚集人才,形成能够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飞跃。按常住人口1253万人计算,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19.33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比1979年的606元翻了319倍。[10]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1]P2892019年全市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6%,用于打造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全覆盖,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1.45岁[17],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实现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珠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植入、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出一条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不同的生态优先发展道路,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经济特区实现跨越发展奇迹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结果。

创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三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四是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五是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六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七是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八是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九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十是必须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发展作出贡献。”[1]P290-291

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成功,坚定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经济特区40余年的改革实践,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而是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探索。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錢。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3]P372-373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2]经济特区40余年的巨变,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走得通、走得快、走得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经济特区承担的国家任务,由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探索形成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共产党面对改革开放的巨大风险,迎难而上,开始在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行封闭试验,为改革开放探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济特区成功走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路径,为突破计划姓“社”和市场姓“资”的认识束缚,进而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探了路和提供了实践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形成和创新发展,经济特区不再是创办初期只能在极为狭小范围孤军深入闯出一条赶上时代步伐的实现路径,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曾宪斌.“蛇口风波”答问录[N].人民日报,1988-08-06.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国务院.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议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0(13).

[8]王振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1980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9]庞彩霞,郑杨.“粤东明珠”更璀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20-08-31.

[10]张超文,王攀,李佳鹏,孙韶华.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深圳特区40年巨变折射中国道路优越性[N].经济参考报,2020-08-25.

[11]薛志伟.山海花园美而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20-09-0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胡谋,田俊荣.开路先锋再出发——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2010-08-24.

[14]喻剑.从边陲小镇到魅力之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20-08-30.

[15]央视网.经济特区40年: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闯出自身特色之路[EB/OL].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200827/t20200827_525229993.shtml.

[16]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海南,2018(4).

[17]王伟中.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以先行示范区担当作为再创新的更大奇迹[N].人民日报,2020-08-26.

[18]郑有贵.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自主创新发展的突围——着眼于深圳、浦东对雄安新区建设启示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5).

[19]石泽.2017全球创新指数中的“创新特征”[J].财经界,2017(19).

[2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21]郑有贵.集中力量办大事与中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20(3).

The Strategic Wisdom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of Establishing

Special Economic Zones

ZHENG You-gui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fully reflects the strategic wisdom of the CPC leading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Dur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has evolved from a pathfind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a pioneering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which have undertake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tasks,have fulfilled their mission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xploration,form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and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The miracle of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creat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have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demonstrated the great power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bright prospec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uccess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fully proves that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the only way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key move in determining the destiny of contemporary China,and a key move in realiz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pecial economic zone;market economy;innovative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責任编辑:邱 明)

[收稿日期]2021-06-10

[作者简介]郑有贵(1963—),男,四川广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明读本)”(项目编号:2020MZD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经济特区创新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