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天骄
手工镶嵌水钻、苏绣非遗绣花技艺、渐变渐染的贴布绣工艺……以往这些用在高级定制上的服饰设计工艺,如今在中国花样滑冰比赛服设计中得以实现。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看来,为每一位花样滑冰运动员做赛服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样滑冰比赛服既要展现出运动员“美”的特点,又要兼顾安全性和功能性。未来,创造将现代科技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比赛服,将是中国设计需要攻克的新课题。
2020年中国杯花样滑冰大赛中,伴随着优美轻快的音乐《我欲飞翔》,中国花样滑冰女单选手陈虹伊身穿湛蓝色比赛服在冰场上翩翩起舞,此刻,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被陈虹伊如同蓝孔雀一般的整体造型所吸引……
2018年-2019年赛季,中国花样滑冰队开始与刘莉团队合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花样滑冰队的比赛服装开始全部由刘莉团队负责。几年间,刘莉团队为国家花样滑冰提供比赛服,创作设计方案424套,制作比赛服70套、表演服99套,助力运动员取得了世界级比赛的18块奖牌。
自2019年开始,刘莉带领科研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记者在位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国家冬季运动服饰装备研发中心看到,刘莉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赶制即将在10月冬奥测试赛亮相的比赛服。
刘莉告诉记者:“团队希望融合多种服装高级定制元素,形成适合中国的花样滑冰比赛服设计定制体系,提升艺术表现力,展现国家形象。”
一件贴合度舒适、轻便的比赛服装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合身、满意的服装也会让运动员提升信心,有利于他们在赛场上发挥得更好。刘莉说:“只要我有时间,一定会到比赛现场观赛,每一件比赛服都是我们设计师的作品,每个细节我们都会认真对待。”
采访中,刘莉拿起一件男子單人花样滑冰表演服的装饰腰带告诉记者,设计师按照初稿制作出腰带绣片后,设计团队认为绣片上的花纹过于紧凑,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镶嵌水钻制作,设计师只有一点一点地手工上钻,在制作中不断调整花纹风格,才能更好地呈现钻饰的整体效果。
为了设计出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比赛服,团队成员花精力去了解音乐、大量调研、设计手稿、制作裸服、镶钻装饰及反复试穿沟通……整个九月,刘莉的团队都在加班赶制赛服,这已经是整个团队的工作常态。
“在冬季竞速类比赛中,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的不同。”刘莉表示,为了实现速度滑冰这类竞速比赛追求“快”的目标,团队通过科学化的服装结构和面料设计,实现跨尺度协同减阻,有效降低阻力,帮助运动员提升赛场表现。
记者了解到,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姿态、速度特点,团队制备高性能减阻面料,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中。有趣的是,团队在面料测试实验中发现,并不是越光滑的面料表面风阻越小,恰恰是一种有肌理的凹坑结构面料产生的阻力更小。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减阻面料穿在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凹坑结构的形状、大小、深度都是不同的。团队针对不同的情况,不仅需要量体裁衣,更需要精确测量队员的人体数据,达到准确的合体率。于是,今年3月,北京服装学院开始为500多位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搭建人体工学数据库,还邀请现役或退役运动员模拟速度滑冰动作,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提取数据,进行冬奥会比赛服的个性化研制。
“为了实现工程量如此大的跨越式研究,科技冬奥冬季运动比赛服团队联合了6所高校、4个企业联合攻关。”刘莉表示,项目有100多位科研工作者参与其中,涉及了纺织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 (摩擦学)、热物理、生物力学、体育科学六个学科领域。
在追求“快”的同时,“护”和“暖”也是团队人员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冬季运动项目危险性极高,运动员损伤风险较大,比如冲撞、刺割等损伤。因此,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过程中,都需要为选手提供最好的保护。
刘莉介绍,最新研发的训练和比赛装备中暗藏了不少高科技。如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可以有效避免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整体使用高弹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等功能,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
为了达到“暖”的低温保护目标,刘莉团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一是提升纤维保暖率,二是采用主动加热技术,把电的能量转化成主动释放出来的热量,将加热膜和线植入训练服装中,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环境下可持续作业8小时以上。
毫无疑问,2022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现文化软实力的良好契机。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非遗刺绣、丝绸面料等多种中国元素融进冬奥比赛服的设计中,一直是刘莉团队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在北京服装学院采访时,记者发现工作区二层有一个明亮宽阔的开放空间,几位研发设计老师正在这里讨论设计细节。刘莉告诉记者,这片区域是特别为团队创作设置的自由交流空间。
“在这里,团队成员和工艺师、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们可以随时沟通,碰撞出更多的创新亮点,一些即将出现在冬奥会的比赛服设计,就是从这里一点一滴积累创作出来的。”谈起未来对冬奥花样滑冰赛服的设计理念,刘莉希望通过融合更多中国的传统技法来表达中国文化。
刘莉告诉记者:“设计一件礼服,我们可以在礼服上做各种繁复、夸张的装饰设计,以此来传达东方韵味,呈现中国文化之美。但是,在赛服设计领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服装要兼顾安全性和功能性,因此在设计上很难承载太多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一直困扰设计团队的难题。”
面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的课题,刘莉也坦言:“尽管完成这样的赛服设计很难,但是我们设计团队不会放弃,一定要尝试做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赛服,将中国文化融入比赛服设计,彰显中国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刘莉还希望将这次研发的高水平科技装备推广到大众运动的服饰领域中,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的伟大目标实现,让冬奥科技装备走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