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祥 朱巍
现报道包头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20年4月收治的1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诊断、治疗及药物副反应处理,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性,60岁,因“气短2月,发现肺占位13天”于2020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2020年2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喘息,患者无发热、盗汗,无胸闷、心悸等不适,患者于2020年3月24日外院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右肺上叶实变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患者为进一步明确右肺上叶实变影就诊于我科,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示(2020年3月31日):右肺上叶高代谢软组织影,大小约3.0 cm×2.1 cm×2.9 cm,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16.3,考虑恶性,部分层面与领近纵隔胸膜分界不清,右侧锁骨区、纵隔及右肺门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右侧胸膜多发局限性增厚伴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可能。患者无穿刺禁忌,于2020年4月7日行右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肺腺癌,进一步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ALK融合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echinoderm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7%,既往史:2009年诊为乳腺癌行手术治疗、化疗、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5年,陈旧性肺结核。临床诊断为:右肺上叶恶性肿瘤(cT2N3M1a IVa)(ALK阳性);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胸膜继发恶性肿瘤;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内分泌治疗后;陈旧性肺结核。于2020年4月22日开始给予阿来替尼600 mg、每天2次、口服靶向治疗,该患者在用药1周后出现恶心、呕吐,饮食量仅为用药前的1/3,平均每天呕吐1次:2级恶心、1级呕吐,在用药11 d时出现乏力,查血常规: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1 g/L,在治疗11 d时给予胃复安5 mg三餐前口服止吐,联合维生素B6、复方谷氨酰胺等药物治疗,患者使用1周后,恶心、呕吐症状好转,进食量逐渐增加到正常,停用胃复安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椎体外系等相关不良反应,针对患者贫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10,000 iu、皮下注射、每周3次,同时加强营养、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及抗凝治疗,患者使用2周后,停用EPO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逐渐增加至110 g/L。患者分别于2020年5月18日及2020年7月20日复查胸部增强CT提示患者右肺上叶前段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较前明显缩小);右肺及双侧胸膜、右侧叶间胸膜多发结节影,考虑转移(较前明显缩小)。目前该患者继续口服阿来替尼靶向治疗中。
图1 胸部CT扫描图像:A:2020年4月7日纵隔侧胸膜转移病灶(A1)及右肺上叶肿瘤病灶(A2);B:2020年5月18日纵隔侧胸膜转移病灶较前明显缩小(B1)及右肺上叶肿瘤病灶较前明显缩小(B2);C:2020年7月20日纵隔侧胸膜转移病灶基本消失(C1)及右肺上叶肿瘤病灶进一步缩小(C2)。Fig 1 CT images of the chest.A:Mediastinal pleural metastases lesion (A1) and right upper lung tumor (A2)(Apr 7,2020);B:Mediastinal pleural metastases lesion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former (B1) and right upper lung tumo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former (B2)(May 18,2020);C:Mediastinal pleural metastases lesion was disappear (C1) and right upper lung tumor was shrinks further (C2)(Jul 20,2020).CT:computed tomography.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NSCLC占80%左右,在NSCLC中,约5%的NSCLC肿瘤中发现涉及2号染色体ALK基因位点的染色体重排[1]。ALK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胰岛素受体超家族,ALK融合基因是在研究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分析中发现的,可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NSCLC中最常见的ALK重排将EML4基因的5'端与ALK基因的3'端并列,产生了新的融合癌基因EML4-ALK[2]。这种融合癌基因产生的EML4-ALK融合蛋白可引起ALK的胞内激酶结构域发生二聚化,激活经典的ALK下游致癌信号,导致患者病情进展及较差的预后[3]。下游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了肿瘤的进展,其中下游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mTOR通路和RAS/MEK/ERK通路[4,5]。ALK阳性NSCLC为独特的临床病理亚型。在新诊断的NSCLC患者中检测ALK基因重排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癌基因的存在会影响治疗决策。
在一项对303例被随机分为一线阿来替尼与克唑替尼(ALEX)的患者的全球研究[6]中,接受阿来替尼的患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3%(HR=0.47,95%CI:0.34‐0.6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未达到,而接受克唑替尼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约为18个月。在全球ALEX研究的更新中,经过10个月的随访,阿来替尼组的平均PFS为35个月,而克唑替尼组为11个月(HR=0.43)[7]。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结果尚不成熟。
在J‐ALEX中,207例日本ALK阳性的NSCLC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来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8]。中期分析结果显示阿来替尼组的PFS得到改善(HR=0.34,P<0.000,1);阿来替尼组的中位PFS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中位PFS为10.2个月(HR=0.34,95%CI:0.17‐0.70)。阿来替尼的耐受性也更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36%)。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出现恶心(74%)、腹泻(73%)、视力障碍(55%)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0%)等毒性反应[9]。
在一项三期临床研究(ALESIA)[10]中,阿来替尼与克唑替尼在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进行了比较。共有187例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阿来替尼或克唑替尼。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16个月。与J‐ALEX和ALEX相似,阿来替尼与进展或死亡风险的降低相关(HR=0.22,95%CI:0.13‐0.38),阿来替尼组的中位PFS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为11.1个月。根据PFS的独立评价,阿来替尼也优于克唑替尼(HR=0.37,95%CI:0.22‐0.61)。在亚组分析中,与未发生脑转移的患者相比,阿来替尼对脑转移患者的获益显著高于克唑替尼(HR=0.11,95%CI:0.05‐0.28)及无脑转移的患者(HR=0.34,95%CI:0.18‐0.65)。阿来替尼组严重和3级‐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克唑替尼。
基于上述临床试验,目前阿来替尼用于ALK阳性的局晚期或转移性NSCLC,包括一线及克唑替尼治疗进展后的二线治疗。
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是不容忽视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治疗依从性也会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获益。患者在使用阿来替尼中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贫血,目前公认的肿瘤相关贫血的主要机制:Spivak等[11]指出,EPO产生受抑为肿瘤患者癌性贫血的重要原因,认为肿瘤可以刺激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可以直接抑制红系祖细胞增殖,也可以抑制EPO的产生。其他机制: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可致巨噬细胞活化,使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增加,这些因子增加可直接抑制EPO产生。目前治疗相关性贫血危害主要包括:①缺氧更易导致血管生成因子的产生,可能促肿瘤生长;②对治疗的耐受性降低,推迟治疗疗程,降低药物剂量;③因贫血引起缺氧及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头晕、疲劳乏力。该患者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进食量下降,后出现贫血,患者贫血也与其消化道不良反应相关,所以在治疗中我们给予止吐、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在贫血方面给予EPO 10,000 iu、皮下注射、每周3次,同时加强营养、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及抗凝治疗,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进食量增加,患者乏力症状缓解,血红蛋白逐渐升高,目前无明显不适主诉。
在不良反应管理中,主要包括预防、个体化、全程、整体性及多学科协作。①预防:主要是指我们在用药前要熟知所使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提前告知患者,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药物相关不良反应;②个体化:每位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种类、严重程度不同,所以我们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③全程:不良反应的管理是动态的、持续性的,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④整体性:患者可能存在多种不良反应,我们要从整体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分清主次,从而使治疗有条不紊;⑤多学科协作: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可能出现其他科室相关疾病,如内分泌科(甲状腺功能异常)、消化科(药物性肝损害)、心内科(心律失常、心功能异常)等,常常需要多学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