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康复锻炼在膝骨性关节炎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21 01:46阮春玉于海霞
护理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康复训练

阮春玉,王 颖,于海霞*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 医院,福建 362000;2.东部战区总医院

膝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1⁃2]。有报道称,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有超过55.13%的人正遭受膝骨性关节炎的折磨,轻症病人也表现为典型的关节反复疼痛、僵硬、肿胀,行动能力或社会交往均显著下降[3⁃4]。膝骨性关节炎已成为世界上四大致残性疾病之一,给病人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5⁃6]。膝骨性关节炎术后病人康复过程较为缓慢,部分病人需进行系统、科学康复训练方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但不同病人对运动康复产生疼痛的耐受情况存在明显差别,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有助于适应个体需求,提升干预效果的同时避免不必要损伤对原发病产生的二次伤害[7⁃8]。当前,膝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还未形成共识,临床疗法仍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中[9]。因此,本研究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术后病人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开展不同强度、个性化康复锻炼计划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膝骨性关节炎微创术后病人120 例。病人对研究方案及干预方法均知情同意并签署责任书,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医学伦理214)。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膝、髋和多关节骨关节炎非手术治疗指南”[9]和最新膝骨关节炎循证国际指南纵览[10];因病初诊;年龄45~65 岁;理解与表达能力正常;原发性疾病且均为单膝。排除标准:膝关节有重创史或手术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性疾病、代谢异常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 例病人。对照组年龄(56.52±7.86)岁;男28 例,女32 例;患肢为左膝15 例,右膝45 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8 例,高中或中专29例,高中以上13 例;体质指数(BMI)为(22.83±3.64)kg/m2;病程(9.45±3.91)个月。试验组年龄(58.04±7.93)岁;男30 例,女30 例;患肢为左膝19 例,右膝41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6 例,高中或中专32 例,高中以上12 例;BMI 为(22.79±3.21)kg/m2;病程(9.87±4.28)个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医师团队负责膝骨性关节炎微创手术,避免技术差别影响预后过程,进而对护理措施的效果造成干扰,研究团队严格参照双盲要求将每组对象分配到不同护理团队。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体征监测、饮食指导、心理关怀、健康宣教、护患互动、局部按摩等,旨在防控并发症风险,活络肢体,缓解原发病灶疼痛感,并通过注意力转移来排解积郁,提升护理依从性等。

1.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采用渐进康复模式,该模式包括3 个阶段,各阶段主要内容及参与人员见表1,模拟测试阶段评定方法见表2。参照模拟测试阶段结果,充分考虑个体化特征,快速完善康复计划。执行团队需严格督促病人根据方案进行日常性的康复训练,全程注意病人耐受情况及疲劳状态,适当情况下可即时终止当日训练计划。康复训练模式具体内容见表3。

表1 渐进康复模式执行步骤

表2 渐进康复模式模拟测试阶段评定方法

表3 不同强度康复训练模式具体内容

1.3 数据收集方法 病人一般资料通过电子病历检索获得,干预前及干预15 d、干预30 d 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表[10]、VAS、康纳⁃戴维森弹性量表[11]、HADS 评估病人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心理弹性、抑郁程度,并在干预30 d 后由病人自评依从性及满意度,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关节内血肿、关节感染、膝关节髌前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F 组间值例数60 60膝关节功能VAS 评分干预前67.44±2.60 68.07±2.30干预30 d 后79.00±1.55 89.11±1.44①干预前8.22±1.15 8.17±1.09干预30 d 后5.11±1.55 3.11±1.02①P 组间F 时间值P 时间F 交互值P 交互干预15 d 后70.08±1.81 75.14±1.65①71.315<0.01 221.214<0.01 35.114<0.01干预15 d 后6.21±1.2 4.21±1.42①10.647<0.01 105.458<0.01 6.909<0.01

①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和抑郁评分比较(见 表5)

表5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和抑郁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5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和抑郁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F 组间值例数60 60心理弹性抑郁干预前60.11±13.77 60.91±12.49干预30 d 后69.45±10.11 73.96±11.06①干预前7.04±1.12 6.95±1.05干预30 d 后3.77±0.40 1.23±0.32①P 组间F 时间值P 时间F 交互值P 交互干预15 d 后62.45±10.22 67.56±10.21①70.455<0.01 210.448<0.01 45.215<0.01干预15 d 后5.46±0.51 4.20±0.68①8.687<0.01 110.544<0.01 12.101<0.01

①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病人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病人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病人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病人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试验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起到承重作用的重要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磨损越大,人的骨质会逐渐疏松,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人体起到支撑作用的胫骨内侧则会首先开始沉降,导致力线内移、膝骨外翻,最终形成膝骨性关节炎[12⁃13]。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难完全控制病情的发展,临床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对症状进行缓解。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了广泛推广[14⁃15]。但手术治疗只是缓解了病情,术后不合理的活动仍会带来多种并发症,甚至加重病情,术后治疗期间配合系统科学的康复干预尤为重要[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膝关节功能和疼痛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治疗期间配合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17]。术前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一方面便于医护人员更加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保证病人日常的护理品质[18⁃19];另一方面,加深病人对疾病的认知,鼓励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病人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1 个月后试验组病人心理弹性评分、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强度渐进式的锻炼方案,鼓励病人进行适量的活动,不仅可以使病人在承受范围内缩短了康复锻炼时间,而且具有针对性的个性方案让病人更能树立信心,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18⁃19]。试验组采取的康复训练是根据病人个体需求而综合设计的,不仅考虑了病人当前治疗或康复的情绪状态,更会深层次了解不同病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体力储备情况,从而优化训练方案及训练时长;其训练强度亦能更好匹配病人自身能力,因而能耐受训练初期的不适感,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20]。此外,试验组病人在训练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护理人员在锻炼期间依据病人耐受性差异制定了渐进式锻炼方案,辅助器材的使用和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有效促进了病人的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促进关节血液循环,提高了骨密度和骨强度,预防肌肉、组织萎缩[21]。同时,在设计初评定病人训练强度时即让主治医师及康复医师参与其中,将综合风险当作重要的评定标准,可以主动筛查并规避可能风险。护理人员在督促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病人风险状况,对于存在高风险的病人尽可能加强探视频率及时长,确保住院期间康复训练时动作到位且安全,特别是维持膝关节做大的活动范围同时,避免了错误动作引起二次创伤[22]。

猜你喜欢
膝骨性关节炎康复训练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