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客感知的声景遗产保护及优化研究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

2021-10-21 01:47陈麦池伍琬琳屈桂春
中国名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声景惠山古镇

陈麦池,伍琬琳,屈桂春

(1.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马鞍山 243032;2.马鞍山学院科研处,马鞍山 243100;3.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马鞍山 243032)

引言

声音会引发人们联想,人们能感受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可能是记忆空间,也可能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比如,人们在烈士纪念场所听到悲怆的音乐时,很容易联想到烈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场景。池塘的蛙叫声预示着夏天的到来,清晨清脆的鸟鸣声展示着大自然的生机,动听的音乐声让人们心情愉悦,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夜半钟声到客船”,游客参观游览旅游目的地,其完整的旅游体验包含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感官的相互作用。因此,声音日益受到旅游学、景观学、生态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注,“听觉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国际标准化组织(I S O)(2 0 1 4)将声景观(soundscape)定义为:“特定场景下,个人或群体所感知、体验及理解的声环境。”[1]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与现代声景观理念一致的、声音审美的传统景观,大量以声音美为主题的古典园林,如无锡惠山古镇的“八音涧”与“二泉映月”、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与“南屏晚钟”等;以中国田园诗为代表的古代文学典籍,其中以声传情、以声写意的名诗名篇,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等,均与现代世界声景理念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具有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的声景观即声景遗产,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歌、方言、叫卖声等民俗声艺,诸如仪式音声、侗族大歌、笙声等民族歌舞和传统音乐,以及道教与佛教仪式音声等宗教音乐。近年来,北京市开放了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日本开展了“百种日本声景:保护我们的遗产”活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发掘并保护极具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声景遗产质量、声景遗产特征、声景遗产传承等,从而营造声景意象,记住乡愁,逐渐引起公众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我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中国皮影戏、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14项声景文化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苏州古典园林和南浔古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江南水乡古镇与古典园林丰富多样的声景遗产,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怡园的松籁阁,扬州个园的风音洞等;周庄八景中的全福晓钟、蚬江渔唱、庄田落雁等;西塘八景中的北栅宵钟、马鸣菱漾、茶社禽声等;甪直八景中的西汇晓市和海藏钟声;锦溪八景中的锦溪渔唱和樵楼鼓声等。

声景观作为地方景观的组成要素,在塑造地域文化个性,培育地方身份认知,确立居民地方感知等方面有视觉景观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声景遗产。就古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声景遗产对特定区域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2]。声景观研究是近年关注的国际热点,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声景生态、建筑声景与声景感知等方面,声景遗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3]。声景遗产同物质遗产一样具有建构城镇意象的重要功能,如由于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民歌、方言和民族音乐,都会因为特定的人地联系而建构起独特的地方感知,因此声景遗产成为居民和游客多感官感知城镇、深层次理解地方的重要途径。然而,诸多宝贵的声景遗产,由于其原本身处的人文声景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却在急速消失而遭受遗忘[4],声景遗产不断成为“消逝的声音”,新的民俗声境也随之形成,国内外学界却尚未能做出更具学理性的学术关注和实践探讨[5]。因此,建立文化旅游地声景遗产给予保护的开发理念,同时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内涵给予解析的研究理念,探讨与生产(如耕作吆喝、采茶歌、织锦声、打铁声、骡铃声和劳动号子等)、生活(如桨声渔唱、鸡鸣犬吠、捣衣声、叫卖声、吴侬软语和晨钟暮鼓等)和精神(如江南民歌、昆曲戏曲、节庆声景和宗教诵唱等)等需求有关的声景遗产,恰逢其时。

1 研究案例地声景遗产调查设计

惠山古镇地处江苏省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惠山古镇素有“无锡露天博物馆”美誉,也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约3 500年的历史,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唯一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街区。2006年,惠山古镇祠堂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惠山古镇被评为“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包括惠山古镇在内的江南水乡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大力保护并联合申遗。

惠山古镇景区2019年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由原锡惠公园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合并而成,集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古河、古桥、古树名木于一体,锡惠公园是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山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古镇主体包括惠山古镇祠堂群、惠山横街、惠山直街,有张中丞府、千人报德坊、惠山园、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景点(图1)。寄畅园是惠山古镇内主要的景点之一,造园者引二泉之水入假山之中,泉水跌落在假山中的回声叮咚作响,犹如不同音阶的琴声,“八音涧”由此得名(图1)。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的一曲《二泉映月》蜚声国际乐坛,将月色与二泉联系在了一起,唐李绅有诗句“微动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他还留存有《听松》《寒春风曲》等声景遗产。惠山寺始建于1 500多年前的南朝,为现存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作为著名的禅宗道场,惠山寺位列无锡十大丛林之首,有听松亭(唐代听松石床)、撞钟祈福、惠山庙会等声景遗产(图1),阿炳曾在此谱下《听松》名曲。另外,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惠山庙会始于明朝,兴盛于清末民国,百姓举行“老爷出会”,到惠山东岳行庙进香朝拜,民间组织多支阵场大、气势足的老爷轿队,锣鼓戏曲,抬阁杂耍,一路吆喝表演,声势浩大。

图1 案例地声景遗产分布

本研究团队编制的调查问卷分为游客卷和居民卷,希望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和居民对于惠山古镇的了解和满意度的差异。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被调查者对于古镇视觉景观、声音景观的了解和喜好,调查游客和居民喜欢/不喜欢的景观、游客和居民对于二泉映月、寄畅园八音涧、张中丞风铃合唱团的实际想法,以及被调查者游览目的和对此次游览的满意程度;第二部分主要调查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学历,分析这些调查项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游客问卷和居民问卷的区别项仅在于居住地。

2019年5月28日至6月5日,调研组在惠山古镇的街道、祠堂建筑群、寄畅园和龙头河边等地点发放古镇声景感知问卷(游客和居民各120份),每个地点各发放60份(游客和居民各30份),并在适合时机对个别居民和游客做深度访谈。对于游客问卷的发放挑选在游览基本结束的中午和下午,发放问卷时对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比例尽可能均衡。

2 古镇声景观主客感知调查分析

对于声景感知,声音景观与视像景观相互协同,呈现给听者多感官的感受体验。声景观可强有力地渲染和衬托声环境的基调氛围,同时声景观也可赋予空间环境新的灵魂,它唤起听者内心的精神情感,使听者发挥更多的思维想象力,获得更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声景观历史性、社会性的人文特征,更赋予了声景环境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比如,民乐、方言和戏曲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听者可用以理解特定区域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此外,声景观还能为盲人提供景观审美,但目前大多数景区未能为盲人提供完备的声景体验。听觉是盲人最直观的感觉,景区建立多方位的声景观,能让盲人也聆听声景观这种“环境的音乐”,也可体现现代社会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

2.1 基调声景主客感知

标志音又称前景音或者主音,是某地特有的声音,在旅游声景观中,是指最能体现某一旅游地历史文化特色的独特声音。“二泉映月”本应该成为惠山古镇的标志声景,但目前古镇街道没有标志音,基调音有游客嬉闹声、导游讲解声、店铺广告声和乐曲声;祠堂建筑群内的标志音是树叶沙沙声和合唱声,基调音是游客嬉闹声、风声和乐曲声;寄畅园内的标志音是溪流声、树叶沙沙声、风声和鸟鸣声,基调音是游客嬉闹声和导游讲解声;龙头河边的标志音是溪流声、树叶沙沙声、风声和鸟鸣声,基调音是游客嬉闹声和乐曲声。4个地点均无信号音。

调查显示,4个地点的基调音都比较相似,古镇街道标志音缺失,店铺广告声比较大,居民和游客感觉声环境比较嘈杂(图2)。寄畅园主要以自然的山水花木为主,居民和游客主观感知到的标志音基本是自然声,如鸟鸣声、流水声等,说明这里声景观的标志音与视觉景观能够保持一致与和谐。祠堂建筑群张中丞府中,银铃合唱团的音乐表演为古镇景区增添了至关重要的艺术声景。

图2 古镇基调声景观的主客感知

2.2 声景满意度主客调查

关于不同类型声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不同群体会对不同类型声景观的偏好度、喜爱度和舒适度,呈现出显著的群体感知差异性,如在乡村旅游地,游客会比居民更偏爱村落的静谧和自然声景观;而在民族旅游地,游客会对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和歌舞演艺等声景遗产的满意度更高[6]。

问卷调查表明,对于古镇景区和声景观的满意度,游客和居民感知评价是有差异的(图3)。从图3不难看出,对于景区,游客和居民的满意度差异并不是很大(72%和76%);但是对于声景观的满意度评价,游客和居民感知差异比较大(46%和63%)。

图3 古镇景区及声景观的主客满意度

根据深度访谈调查,造成声景满意度主客差异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惠山古镇自身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声环境噪声问题;其二,居民和游客对古镇声景遗产了解程度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对于在古镇内感知到的声景遗产,居民较游客的了解和感知更为全面和深刻。之所以造成古镇声景遗产这种了解程度的主客差异,主要受到其年龄、职业以及学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老无锡人,年龄因素影响比较突出。40岁以下较为年轻的无锡人对古镇声景遗产,对《二泉映月》和阿炳的了解较少。40岁以上的老一辈无锡人对古镇和声景遗产各方面了解会更多。对于新无锡人——迁入居民和外地游客来说,职业和学历因素影响更为突出,知识分子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较为了解和关注古镇声景遗产。

3 古镇旅游地声环境现存问题

以往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声景观物理特征的声音研究,从而忽略了声景观的历史性、社会性、环境性等人文特性。就声景观而言,应重视声音及声环境的各种人文特性,对声景遗产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考虑与横向联系,赋予声景遗产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诸如惠山古镇的《二泉映月》、银铃合唱团和侗寨的侗族大歌、对歌、实景演出等标志性的声景遗产反映了文化旅游地最重要的遗产信息,标志性声景遗产与文化空间环境相结合,可营造出最融洽协调的视听景观,给游客带来印象深刻的视听旅游感受和原真文化体验。

惠山古镇声景观存在以下问题:(1)惠山古镇的声景观构成方面,古镇的标志音不够鲜明,没有特色,背景音也大同小异。古镇街道充斥着商店高低不一的叫卖声,商业化现象比较严重,街区声环境较为嘈杂,与古镇整体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十分不协调。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惠山古镇,其背景音基本都由游客和居民的日常活动构成,缺乏地方特色。(2)游客对古镇主要景点寄畅园的八音涧了解甚少,但导游解说对高学历游客声景体验的文化影响比较大。像张中丞府的银铃合唱演出这样有特色的声景遗产展示过少,游客不能全面体验和原真感知到古镇声景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3)街区背景音偏高,旅游景区的声环境管理和噪声控制尚不完善。除了寄畅园声景观与视觉景观比较协调外,其他3处调研点的声景观与视觉景观并不能保持和谐,从而使得游客对声景遗产的满意度较低。

4 古镇旅游地声景遗产保护及优化对策

研究发现,惠山古镇的声景遗产为惠山寺的撞钟声、龙头河的流水声、寄畅园“八音涧”、张中丞府银铃合唱团红歌演唱,以及古琴、陶笛、二胡民俗艺术的演奏(图1),此类声景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在声景遗产优化对策层面上,可从历史和文化要素进行优化,增强历史典故文化解说,增加方言和地方戏曲,如惠山寺的撞钟声、龙头河的流水声、寄畅园的八音涧、张中丞府银铃合唱团红歌演唱、古镇古琴陶笛二胡等民俗艺术演奏,以及在景区增加锡剧表演、方言叫卖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声景遗产。

4.1 系统保护古镇声景遗产

声音作为一种承载记忆的重要体验,是记忆场所营造的关键。某些声音的出现会带来集体记忆,以遗产地居民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深度访谈,借助其回忆再现的声景原貌及变化过程,可有效识别和分析声景变迁的阶段及特征[7]。针对声景,以及声景背后所构成的声景文化,并共同感念历史所赋予的声景记忆,唤起更具开放的遗产体系[8]。如集成志书中的音乐记录,作为国家文化工程中的声景记忆,将国家记忆与大众生活、艺术发展、文化交流联系起来,意义重大。

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范畴的界定,将声景归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加以研究与保护。声景遗产具有文化归属价值、历史传承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应构建相应保护性设计框架。保护和优化声景遗产,应深挖我国深厚的声景文化传统。近年来,已有国内外学者针对声景审美和规划效果做了相关研究,但就研究内容和研究数量而言,仍待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声景遗产的公众教育和社会普及。“伴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的声音遗产保护”[9],最重要的是保护产生这些声音的环境和生活形态,而非简单用录音机记录这些声音,保存在博物馆和档案馆中,应该遵循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通过借鉴和参考已成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构建声景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系统复原传统声景设计思路,使研究成果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古建筑保护等建筑规划项目有效结合。

4.2 规划设计古镇声景遗产

基于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声景时空结构特征,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的声景保护和优化总体上可从正向、负向、零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最佳设计。在现有视听景观基础上添加新的声景元素,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提升声景质量,实现保护和优化声景遗产,即为正向设计;对居民和游客不喜欢的声音,减少、剔除或阻隔此类声源,以提高声环境的舒适性,即为负向设计;零向设计则是保留和保护原生态声景遗产或影响声景遗产的景观要素,尽可能维持原生态不做改变、改造和破坏。目前古镇的主要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店铺叫卖声、工业噪声等,严重影响了游客和居民的心情,带给他们不适感,噪声也与古朴清幽的古镇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要从源头根除噪音污染,在古镇主干道路设置消音器,减少对景区的消极影响;禁止观光游览车在景区鸣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声音环境。对于店铺的高声吆喝、叫卖声,不一定明令禁止,古镇可以对商铺进行统一管理,降低叫卖声分贝的同时,引导商家学习用无锡方言叫卖,一方面增加了店铺的地域特色,容易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可使无锡方言被更多游客所熟知和传播。

惠山古镇标志音不突出,背景音也基本相似。对此,首先可以根据“五里香塍”的由来,在惠山直街设一段“五里花巷”,摆上花坛,播放古朴、欢快的音乐,为游客营造轻松愉快的“踏花”意境。也能让游客理解“五里香塍”的由来,深切地体会到古镇的历史内涵。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祠堂,设置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或者创造不同的声景。根据不同的祠堂历史人物,播放简介其生平的音频,让游客能更了解祠堂文化。再次,整理和挖掘惠山庙会和“老爷出会”演艺活动,遵循真实性和生活性原则,“活态保护”祠庙空间和祭祀行会仪式,做好惠山古镇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10]。最后,除了张中丞府的银铃合唱团,可以举办更多的民俗艺术表演,比如将锡剧搬上舞台,还可以安排二胡演奏《二泉映月》的表演,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无锡文化遗产。

4.3 和谐优化古镇声景遗产

声景观设计更要配合视觉景观设计,只有将声景观与视觉景观协调配合,做到视听结合,才能让游客从图像的背后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就于龙头河边想要驻足休息的游客而言,泡一壶茶饮时,一定希望有闲适雅静的音乐一扫繁杂的嬉闹声,所以建议景区可以广播一些轻音乐提高游客的雅兴。在惠山寺则可以播放禅乐梵音,以增添寺庙声环境的宗教氛围。在商业味浓郁的步行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从而弥补视觉景观历史感不足的现实缺陷。还可以声音为媒介规划和建设声景遗产博物馆,重视游客受众的听觉感受,结合全息影像、虚拟现实、VR技术等,打造沉浸式的声景交互体验空间,实现声景遗产保护和优化过程中高新技术、审美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让游客获得视听觉的感官体验。

5 结语

惠山古镇声景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进行有效改善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对于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古典园林的造景强调声景的自然和谐,“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还利用选址、建造、装饰等途径屏蔽噪声。因此,对于古镇声景遗产的效益优化,既要合理利用已有的视觉景观来创造更美的声景观意境,科学完善声环境管理,也要加强声景与游客的活动互动,持续优化声景遗产管理。

如何在目前的惠山古镇声景遗产规划建设中,通过保护和传承声景遗产民俗传统,保护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声景遗产,实现对声景遗产原真性的还原和传承,以保存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有效实现声景遗产的活力复兴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国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声景惠山古镇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