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铁道警察学院 侦查学系,河南 郑州450053)
忠诚是警察职业最鲜亮的底色,为了牢固这一底色并让它永葆光芒,忠诚教育在公安院校教育过程中不可松懈。忠诚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公安院校都将忠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内容模糊虚化,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等。忠诚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公安院校不可忽视且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研究机制。笔者结合公安院校高等教育实践,拟从忠诚基因、忠诚文化和忠诚素养这三个着力点出发,探求公安院校忠诚教育机制的立体构建。
忠诚基因是忠诚教育的起点,其回答了“为什么说忠诚是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从具体内容来看,忠诚基因可以分为警察职业发展忠诚基因、警察职业要求忠诚基因、公安院校警察教育忠诚基因等三个方面。其中,警察职业发展忠诚基因是指,从警察的诞生和警察前辈的行为实践来看,忠诚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警察前辈的忠诚品质和忠诚行为表现成为后辈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警察前辈的忠诚担当就是一种具体的忠诚基因。警察职业要求忠诚基因是指,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唯有践行忠诚才能保证警察队伍的稳定和超强战斗力,才能实现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当前的公安事业中涌现出很多公安英模、先烈和先进个体,他们的事迹无不彰显了忠诚的内涵品质,这些也构成了忠诚基因的重要组成。公安院校警察教育忠诚基因是指,从公安院校的办学历程来看,公安院校的发展践行了忠诚这一行为要求,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队伍,都涌现了诸多忠诚卫士,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忠诚文化氛围。在公安院校培养的警务人才中,不乏表现突出的校友,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但是都在各自平凡的公安岗位上为公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优秀校友成为公安院校宣传和教育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忠诚品格也是忠诚基因的重要内容。
忠诚是警察职业伦理规范中的重要范畴。“忠诚”既是一种价值原则、政治品质,也是一种职业信仰、使命追求,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归属,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一种内心情感与实践交融的全力以赴、尽心尽力的态度。人民警察的忠诚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格的纪律作风、崇高的人生价值观、高度的团队荣誉感的集中体现[1]。研究忠诚基因的意义在于,忠诚基因是忠诚教育的起点,不仅保证了教育主体能够保持较高的忠诚修养,教育环境中渗透浓厚的忠诚文化,同时也为忠诚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教育素材。研究忠诚基因,旨在实现忠诚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一方面,能够激发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忠诚素养。从公安教育来看,忠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提升其思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从忠诚基因的具体内容来看,传承和发扬忠诚基因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理论上提升对警察职业的来源和警察职业现实要求的认知,增强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公安院校受教育者从职业选择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自觉从警,从小就立志从警,在入学前就已经胸怀从警之志;第二种是在从警亲属和长辈的引导下报考公安院校,积极向警察这一职业靠拢;第三种是在入校以后才对警察这一职业有深入认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从警的志向。这三类受教育者对于忠诚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他们都需要在教学过程和学习氛围中感知忠诚,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最终培养深厚的忠诚素养。
第二,强化警察文化感染力度,增强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强烈的职业认同是坚定受教育者从警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从警以后建功立业的重要保障。培养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是公安教育和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警察的职业认同需要建立在受教育者明确的职业角色定位、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强烈的职业获得感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追求等思想认知和精神追求之上。实现受教育者警察职业认同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文化感染和熏陶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和寓意深远的活动更能直接激发受教育者的警察职业认同。铁道警察学院积极探索文化育警的建设机制,邀请英模校友返校作报告,邀请警界名家开坛授课,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些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极大地营造了忠诚和奉献的警营文化,有效激活了文化育警的功能键。此外,近些年,公安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警民关系的改善和警察公众形象的重塑为公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警察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于荧屏,影视作品《三叉戟》《猎狐》《破冰行动》等在社会公众层面掀起了一波波“警营风潮”,不仅为忠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同时也为公安院校受教育者建立警察职业认同起到了有益引导。
第三,推进优秀校友效应,激发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身份自豪感。对于公安院校而言,优秀校友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不仅是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宣传公安院校和警察职业的最佳窗口。当前,公安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通过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有利于提升公安院校的知名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公安院校受教育者的身份自豪感。铁道警察学院先后为公安机关培养各类毕业生和在职民警近3万人,涌现出以一级英模雷宏、一级英模沈战东、“90后最美学警”李博亚为代表的英模校友群体,被誉为“铁道卫士的摇篮”。从公安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本身就是开展忠诚教育的宣讲活动。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公安教育而言,忠诚文化就是指在警务活动中警务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鲜明职业特点、以忠诚为内核的文化形式,彰显了警务人员精神修养和精神追求的具体内容。忠诚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联结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中介,是满足受教育者接受忠诚教育的必要条件。接受中介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忠诚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受教育者的需要相适宜,才能在受教育者忠诚观形成中起到积极作用[2]。忠诚文化就是忠诚教育中联结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的重要中介。忠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从历史维度来看,是众多先辈通过自身行动所践行的精神准则;从实践维度来看,是众多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从公安教育的角度来看,忠诚文化彰显了不同公安院校的特点,忠诚文化和具体的群体环境紧密相连。
忠诚文化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四个忠于”,即“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四个忠于”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要求,警察作为重要的执法主体自然必须遵守。一定程度上,对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的具体内涵作出了详细注解。第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方针。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这十六字方针不仅成为公安队伍在新时期的工作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公安教育培养警务人才的重要准则。忠诚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对党忠诚。
忠诚文化是开展忠诚教育的重要载体,忠诚教育以培养忠诚文化为手段来提升个体的忠诚素养。当今一些公安院校对忠诚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不是很大,导致校园忠诚文化氛围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忠诚文化的传承发扬;二是校园忠诚文化活动样式不够丰富多彩[3]。结合公安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育忠诚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忠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趣,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忠诚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公安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忠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开拓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把人民警察忠诚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4]。要结合自身的校情和学情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忠诚内涵的活动,形成公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
第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忠诚教育。红色文化集中包含了党的发展历程和诸多共产党人用行动甚至生命谱写的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其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一种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精神诠释了“忠诚”二字,与忠诚教育内容高度契合[5]。红色文化和忠诚文化具有同源性,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体系应当涵盖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是后辈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传颂忠诚故事。
第三,丰富忠诚教育资源,实现忠诚文化的“形神兼备”。忠诚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其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也往往使得忠诚教育偏重理论说教,缺乏吸引力。实际上,忠诚又是具体的,它在众多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忠诚文化建设落地成为忠诚教育必须攻克的研究难题。忠诚文化需要以具体的忠诚故事作为载体来体现,所以,收集和整理忠诚故事是开展忠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丰富忠诚教育资源的具体体现。要提高忠诚文化的感染力,在保证忠诚文化精神高度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忠诚文化的鲜活性和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忠诚文化的“形神兼备”。
第四,拓展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忠诚文化的“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之外,在形式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涌现了很多践行忠诚的先进和典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忠诚”的具体样态。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探索运用新形式和新方法讲好“忠诚”故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探索忠诚文化在此背景下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忠诚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安队伍可以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认识环境、适应环境以及改造环境等方面,思考大数据环境下忠诚教育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创新问题[6]。探索适应时代背景的忠诚教育的方法是解决忠诚文化“与时俱进”的破题之术。
忠诚是人民警察的核心品质,是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是政治品质、理想信念、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7]。从公安教育的角度来看,忠诚素养是公安教育对象在忠诚这方面的个人修养。唯有个体忠诚素养的普遍提高,才能推动警察队伍忠诚品质的整体提升。由此来看,个人忠诚素养的提升是警察队伍忠诚度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从不同的面向来看,忠诚素养有不同的表现。
忠诚素养的表现是具体的。忠诚素养是个体思想境界的反映,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境下表现有所不同。要对不同个体的忠诚素养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忠诚素养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个体的忠诚素养进行准确评价,才能发现差距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明确进步的方向和具体的改进措施。
忠诚素养的形成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由低到高的趋势样态。忠诚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忠诚素养,使其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由此来看,忠诚教育的使命重大,需要通过教育个体来实现群体忠诚水平的提升。同时,忠诚教育没有终点,于受教育者而言,即使在参加警务实践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忠诚修养。
忠诚素养的状态是需要保持的。忠诚素养属于个人修养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向先进看齐,不断地查摆自己存在的思想问题,才能永葆忠诚。在历史洪流中,不乏那些曾经立功无数但是后来因为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和检视,最终从先进和榜样沦为落后分子的事例,有的人甚至违纪犯法。这些反面案例警示我们必须对自身严格要求,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于各种诱惑和懈怠要时刻警惕。
忠诚素养是检验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首要指标。忠诚教育的常态化实施以及学生“原生态”的行为表现是衡量一所公安院校忠诚教育效果的一把尺子[8]。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忠诚素养,为公安队伍培养立场坚定、思想可靠和纪律严明的后备警务人才。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培养忠诚素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外界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自觉和主动。
忠诚素养是一种状态,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下被评估者所作出的有益于组织、集体和他人的倾向性选择。忠诚素养很难用具体数值来表述,但是忠诚素养并不是抽象空洞的,其作为意识范畴,对具体行为具有指导功能。准确评估个体的忠诚素养是忠诚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估忠诚素养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鉴于此,公安院校受教育者忠诚素养的评估指标应当从对组织忠诚、对法律(纪律)忠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和行为有益等四个方面进行细化(详见表1)。需要注意的是,忠诚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既有稳定性,又呈现出开放式的特点,忠诚素养评估指标一旦封闭起来,就会表现出僵硬固化导致评估不准确的不良结果。不同公安院校在构建忠诚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时,具体的评估指标可能有差异,但是在指标分类上应当有一定的趋同性。
表1 公安院校受教育者忠诚素养评估指标
从评估主体予以区分,个体忠诚素养的评估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这两种评估方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彼此联系,二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个体忠诚素养的不断提升。自评是指受教育者对照评估指标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检视,这是一种自觉且主动的评估活动,有助于明确自己行为上的差距和不足并努力改之。他评是指公安院校依据管理制度对受教育者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估,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这种评估方式是被动的,但是,它是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主要管理方式。为了保证忠诚教育的效果,这种评估方式是必需的。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评价指标应当趋于一致,这样才能为受教育者指明进步的方向,同时保证他评结论的公正性和接受度。
忠诚素养是忠诚教育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忠诚教育的一切举措都是培养忠诚素养的具体措施。忠诚教育所要达成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养成,正是这种内在精神,才使忠诚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的功能,精神性和价值性是忠诚教育的本质内容[9]。换言之,培养忠诚素养和立体构建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机制同义。
基于以上分析,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立体构建需要以忠诚基因、忠诚文化和忠诚素养为三个着力点。科学定位忠诚基因、忠诚文化和忠诚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立体机制的关键。
作为忠诚教育的起点,忠诚基因为培育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素材,个体忠诚素养闪现着忠诚基因的影子,同时将忠诚基因植入个体的忠诚素养之中本身也是忠诚教育的基本思路之一。忠诚文化作为忠诚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内容可以涵盖行为引导、行为规范、制度约束和主题活动等方面,旨在为受教育者主动或者被动接受忠诚理念提供便利条件。
江宜怀教授在论述提升忠诚教育品质的关键环节时指出,受教育者接受忠诚教育的过程遵循解、信、行三个步骤:受教育者需要对忠诚的本体提升认知,在对忠诚有了清晰的认知之后,受教育者才可能对忠诚产生“信”,受教育者只有对忠诚产生“信”之后才能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遵循之,即“行”[10]。结合忠诚基因、忠诚文化和忠诚素养三个着力点来看,传承弘扬忠诚基因和培育忠诚文化这两个着力点重在帮助受教育者解决“解”和“信”的问题。忠诚基因是在受教育者心中播撒忠诚的种子,培育忠诚文化则重在固化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忠诚的认知和感知,并逐步实现受教育者对忠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忠诚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标准,将其贯彻于自己具体的行为实践之中,这一步也就完成了“行”。解、信、行三者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关系。
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完成解、信、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难的认知提升过程,其间甚至可能存在反复。正如前文所述,忠诚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变动的,存在阻力。培养忠诚素养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但是忠诚素养又是一个需要保持的状态,稍有松懈就可能滑坡,这往往和思想滑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正如江宜怀教授所说,在忠诚教育中,“解、信、行”的因果链条是一个呈螺旋状上升的过程。在培养忠诚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忠诚基因的潜力,不断强化和刺激忠诚文化的感染力才能形成塑造忠诚素养的强大推动力。忠诚基因和忠诚文化是形成忠诚素养的力量来源,它们像潮水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冲击才能将忠诚素养推向更高的高度。同时,也只有经历忠诚基因和忠诚文化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教育,受教育者才能永葆忠诚素养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