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河南省内乡县菊坛医院骨科 内乡474350)
间接暴力损伤是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病情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胫骨轴线与骨折线夹角变小,踝关节不稳定等,严重影响日常行走功能[1~2]。对于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以恢复骨折部位解剖结构,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主要分析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旋后- 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4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0~71 岁,平均(45.37±11.82)岁;左侧骨折 19 例,右侧骨折 23 例;外侧副韧带断裂4 例,外踝横型骨折26 例,腓骨远端撕脱骨折12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24 例;年龄20~71 岁,平均(47.01±9.76)岁;左侧骨折 21 例,右侧骨折23 例;外侧副韧带断裂5 例,外踝横型骨折25 例,腓骨远端撕脱骨折14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 X 线、MRI、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2)单侧骨折;(3)闭合骨折;(4)免疫功能异常;(5)受伤至手术时间≤2 周。
1.2.2 排除标准 (1)距骨骨折且影响后踝关节功能;(2)凝血功能障碍;(3)受伤至手术时间>2 周;(4)患恶性肿瘤;(5)认知功能异常;(6)存在手术禁忌证;(7)患精神类疾病;(8)合并心血管、肝、肾功能严重障碍。
1.3 手术方法
1.3.1 观察组 行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全麻,取仰卧位,采用止血带绑于大腿部实施止血,于踝关节前内侧处作弧形切口,切开关节囊,冲洗关节腔,清除骨碎片、关节血肿。C 型臂X 线机下探查胫骨远端内侧穹隆处,确认是否存在游离骨块、塌陷等情况,遵循先外踝后内踝的顺序复位,逐渐恢复踝部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之后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对于腓骨骨折者,在外侧偏后方作切口,暴露腓骨骨折端,复位固定。对外侧副韧带断裂者,缝合锚钉治疗。对于腓骨远端撕脱骨折者,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者,C 型臂X 线机下观察踝关节、踝穴位的正侧位,之后精准复位。在克氏针位置,将4 mm 空心螺钉拧入;将腓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置于踝关节内侧,空心螺钉加压固定,使其远端插入内踝尖骨质,将螺钉置入近端滑动孔处,以便支撑塌陷关节面,避免骨块上移,最后借助定位器在骨折块周围置入5~6 枚固定螺钉。
1.3.2 对照组 接受螺钉固定术治疗。操作方法同观察组,区别在于术中使用螺钉加以固定。
1.3.3 术后处理 患肢抬高,并接受抗感染治疗,还可冰敷肿胀部位。术后2 d,鼓励患者行早期功能训练。术后30 d,鼓励患者行负重训练,具体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1.4 观察指标 (1)术后6 个月踝关节恢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总分 100 分,分为优(90~100 分)、良(75~89分)、一般(50~74 分)、差(<50 分),将优和良计为优良,计算优良率。(2)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3)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 个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踝与后足功能,包括疼痛、支撑、最大步行距离、踝与后足稳定性等,总分100 分,得分与踝与后足功能呈正相关。(4)并发症(感染、内固定移位、切口延迟愈合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恢复优良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踝与后足功能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6 个月,与对照组踝关节优良率(73.81%)对比,观察组(93.18%)更高(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术后完全负重、骨折愈合时间对比,观察组均更短(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周,)
表2 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周,)
组别 n 完全负重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观察组42 44 16.02±1.67 14.50±1.28 12.89±1.07 11.54±1.36
2.3 两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6 个月,观察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6 个月对照组观察组42 44 60.94±5.13 61.27±4.58 74.53±5.78 80.19±5.27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感染2 例,内固定移位1 例,切口延迟愈合1 例;观察组出现感染2 例,切口延迟愈合2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09%(4/44)]与对照组[9.52%(4/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旋后位,导致内踝、距骨关节受到应力牵拉而发生撞击,造成关节软骨面塌陷、损伤,甚至导致三角韧带深层损伤,造成局部撕脱骨折,加大治疗难度。手术为临床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主要方法,通过及时对骨折实施复位并加以固定,能促进踝关节解剖结构迅速恢复,避免残存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6 个月踝关节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高,表明采用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能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在进行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术中,通过固定接骨板、空心螺钉,能对不同类型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抗剪切能力,缩短早期负重锻炼时间[3]。钛合金产品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弹性好、固定牢靠、厚度薄等优势,能减少切割性损伤,且骨折端可遗留间隙,进而能在应力刺激下加快愈合[4~5]。支撑接骨板中有多个螺孔,方便置入螺钉,充分固定,避免固定移位。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术后6 个月,观察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将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用于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能提高患者踝与后足功能。
综上可知,将内踝螺钉联合支撑接骨板固定用来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可缩短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踝关节功能和踝与后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