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慢性心衰的效果

2021-10-20 07:34吕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库巴心室缬沙坦

吕杰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鹤壁458030)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为一种高致死率的具有自发进展性、慢性综合征,以自适应性心肌重构为基础,逐步向失代偿进展,以左心室衰竭较为常见。临床治疗依据相关指南予以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醛固酮受体拮抗等联合用药,可降低其致死率,但仍有4.1%病死率,故亟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一类可调节交感神经活性、排钠、利尿并改善心后负荷功效的复合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2]。本研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7 月~2021 年1月收治的97 例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掷币法分为研究组49 例和标准组48 例。研究组女20 例,男29 例;心功能:Ⅳ级13例,Ⅲ级 21 例,Ⅱ级 15 例;年龄 35~64 岁,平均(49.41±9.63)岁。标准组女 23 例,男 25 例;心功能:Ⅳ级 11 例,Ⅲ级 21 例,Ⅱ级 16 例;年龄 35~64 岁,平均(49.41±9.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均伴心衰体征,符合慢性心衰相关诊断指南[3];心率每分钟55次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以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近期非甾体类、激素类药物使用史者;本研究药品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依据慢性心衰指南,入院后均予患者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强心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标准化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国药准字J20190002)初始50 mg/次,2 次/d,口服,每间隔2~4 周可酌情进行倍增,每次最大维持剂量200 mg,2 次 /d,两组均治疗 1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患者心功能Ⅳ级改善至Ⅱ级或其他等级改善至Ⅰ级为显效;心功能等级改善1 级为有效;未改善则为无效;加重1 个等级则为恶化。总有效=有效+显效。(2)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 周后采用心脏超声对患者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进行测量、对比。(3)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治疗前、治疗12 周后,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采用电代学发光法水平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肾素(RA)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分析其变化情况。(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研究组治疗 12 周后 LVESV、LVEDd 和 LVEDV 低于标准组,LVMI、LVEF 高于标准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表1 两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标准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标 标准组(n=48)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研究组(n=49)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LVEDV(ml)LVEDd(mm)LVEF(%)LVESV(ml)LVMI(g/m2)219.63±16.42 49.48±1.44 37.98±8.36 191.62±3.83 94.04±7.75 214.52±14.37*46.68±1.31*43.49±8.98*180.84±5.02*101.22±9.09*220.71±18.03 50.07±1.67 37.41±8.18 192.49±4.07 94.49±8.08 201.07±15.14*#43.43±1.09*#49.37±9.07*#170.59±6.37*#111.30±9.6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无效4 例,有效18 例,显效 27 例,总有效率 91.84%(45/49);标准组无效13 例,有效20 例,显效15 例,总有效率72.92%(35/48)。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标准组(P<0.05)。

2.3 两组NT-proBNP、AngⅡ及RA 血清含量变化对比 治疗12 周后,研究组血清NT-proBNP、AngⅡ及RA 水平均低于标准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T-proBNP、AngⅡ及RA 血清含量变化对比()

表2 两组NT-proBNP、AngⅡ及RA 血清含量变化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标准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标 标准组(n=48)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研究组(n=49)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NT-proBNP(pg/ml)AngⅡ(pg/ml)RA[ng/(ml·h)]2 876.29±244.46 84.92±12.43 7.08±1.46 1 634.84±346.24*58.69±9.93*5.34±0.83*2 886.72±259.17 86.38±13.01 7.16±1.13 1 409.71±335.23*#37.27±7.96*#3.11±0.48*#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肾、肝功能异常改变。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生理、病理性发病基础为神经内分泌被异常激活、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以及心脏自适应左室重构,其中,前两者通过不断对心脏造成损伤和加重负荷,引起心室自代偿性重构逐步转换为失代偿状态,出现左室功能进行性下降甚至心肌死亡,合并左室功能障碍的心衰患者表现为高致死性[4]。随着对心衰进展的认知,临床以血流动力学纠正为长期策略,以脑啡肽酶活性、神经相关内分泌因子激活阻断和心室重构逆转为关键进行治疗,其中ACEI类通过对心衰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选择性调节,达到心脏负荷下调和心衰及心室重构延缓效果而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对难治性心衰及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故临床亟须寻求新疗法进行突破[5]。

沙库巴曲缬沙坦为具有脑啡肽酶抑制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双重抑制效果的新型复合剂,其可对脑啡肽酶产生抑制,达到最小化降解缓激肽、利钠肽等因子,达到利尿排钠、舒张血管及降压效果,还可上调内皮素-1 和血管紧张素,对抗脑啡肽酶抑制效果,缬沙坦可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阻断,双重作用改善心脏后负荷,达到延缓心衰进展的效果。有研究显示[6],诺欣妥可通过提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一氧化碳血清水平,下调内皮素-1 达到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射血分数下降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提升临床疗效,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对心室重构具有逆转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标准组,治疗12 周后,血清NT-proBNP、AngⅡ及RA 水平低于标准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LVESV、LVEDd 和 LVEDV 低 于 标 准 组 ,LVMI、LVEF 高于标准组(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提升心衰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相关因子分泌,逆转心室重构。原因可能是沙库巴曲缬沙坦中的沙库巴曲可通过脑啡肽酶活性阻断途径,保证缓激肽、肾上腺髓质素、利钠肽活性和浓度,促进排尿、钠过程和血管舒张,使血压下调,还可上调内皮素-1 和AngⅡ,产生加压效果,而缬沙坦主要药理途径即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体系,高选择性地抑制AngⅡ及其介导的一系列不利进程,对沙库巴曲AngⅡ上调产生平衡、对抗作用,两药协同可达到神经内分泌调节和利尿、排钠双重功效,显著降低心脏后负荷,其还具有血管内皮改善和AngⅡ负面作用对抗效果,从而对心室重构达到改善、甚至逆转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无肾、肝功能损伤出现,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安全性较佳,可能与其缬沙坦和沙库巴曲二者药理作用互相平衡,且其中缬沙坦主要经胆汁排出,且半衰期较短,不易聚集有关。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通过平衡性AngⅡ和脑啡肽酶途径调节效果,达到双重利尿、利钠和血管舒张效果,还可显著下调心脏后负荷,减轻血管损伤,逆转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患者的心室重构进程,安全有效。本研究仅对用药12 周后效果和相关指标变化进行观察,未对远期预后进行随访,后期将增加中、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库巴心室缬沙坦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