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再创造”数学知识——以一上《认识11~20》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1-10-20 02:33刘香玉
江苏教育 2021年61期
关键词:对数数轴小棒

刘香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那么,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该如何处理?怎样促进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自然而然地理解新的知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一上《认识11~20》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一、桥梁:沟通未知和已知

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对11~20各数有了一些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从11数到20并能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也能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生(齐):0到10。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认数,学习11到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你知道11到20之间有哪些数?

生:12、15、19、17......

师:看来,大家对11到20之间的数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从其中某一个数开始,来展开深入研究。

在课的导入环节,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过渡到11~20的认识,直接切入主题,这样能成功激发学生对11~20各数的已有认知,开启“深入认数之旅”。

二、操作:拓宽“再创造”之路

本节课教学,小棒是必不可少的学具。大家教学时往往会引导学生在摆一摆、捆一捆小棒的过程中直观感受“10个一是1个十”以及“2个十是20”。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笔者在这个环节增加了不同摆法的对比,从“13的两种摆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小棒”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产生将小棒捆成一捆的需求。

师(板书13):认识这个数吗?会读吗?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13。

师:你能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吗?想一想,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

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摆法(如图1)。

(图1)

师:这三种摆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有13根小棒?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第二种或第三种摆法。

师: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1:这两种摆法都是把10根和3根分开摆的。

生2:第二种摆法的10根是散开的,第三种摆法的10根是捆起来的。

师:第二种摆法的10根是一根一根地摆了十个(一根);第三种摆法的10根是一捆,表示一个(十)。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看来,这两种摆法都能清楚地表示13根,哪一种摆法摆得更快呢?为什么?

生:第三种摆法,因为直接摆一捆就行了,第二种摆法还要数出10根小棒。

师:是的,第三种摆法确实能够既清楚又快捷地表示出13,你们能像这样很快摆出15根小棒吗?试试看。

生:先摆1捆小棒,再摆5根小棒,就是15根小棒。

师:大家都会摆了,那你们能猜一猜我摆了多少根小棒吗?(在黑板上贴出11根小棒)

生:11根。

师:11里面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的1表示十,后面的1表示一。

师:哦,原来两个1摆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意思还不一样呢,继续来猜,(在黑板上贴出19根小棒)这是多少根小棒?

生:19根。

师:如果老师再加上1根小棒,现在是多少?

生:20根。

师:你有没有更清楚的摆法,能摆出20根小棒?

生:可以直接摆2捆小棒。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齐答同意)现在黑板上有几捆小棒?

生:2捆。

师:一捆小棒表示1个十,两捆呢?

生:两捆是2个十,是20。

这个片段主要分为三步,引领学生逐步理解知识点的含义。一是让学生选择不同形式的小棒(捆、根)去摆出13根,引导学生优化摆法;二是通过摆一摆其他十几的数,自然过渡到对11当中的两个1的理解;三是从19入手让学生摆出20根小棒,渗透“2个十是20”这个知识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应用:渗透“再创造”的意识

经历了摆一摆、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之后,这节课已经过了大半,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这个节点上,该怎样让学生继续保持对课堂的参与度和兴趣呢?

师:数宝宝很调皮,他们藏进了数轴里,你能找到他们吗?

教师出示只标有0的数轴,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15的位置。

学生指的位置各不相同。

生:为什么15的位置不同?现在咱们能不能确定15的位置?

教师给出20的位置,请学生继续指一指15的位置。

生:15离20更近,但仍不能确定15的位置。

教师给出10的位置,再请学生来指一指15的位置。

生:15在10和20的中间位置。

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将11~20各数放到数轴上,让学生去猜15在数轴上的位置,既能加深学生对11~20各数顺序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估一估的意识,更让学生对数多了一些感觉。课标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轴对于认数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猜数的位置”环节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极大助力。

四、拓展:提升“再创造”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在数轴上找数的游戏,在学生对数的位置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出示整理数的方法——百数表,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师(出示图2):这是咱们之前学过的数,你认为咱们今天学习的数应该放在哪里?

(图2)

生:应该放在10的后面。

师:说得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新的整理数的方法,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3)比较上下两行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二行的数比第一行大1。

(图3)

生2:不对,是大了10。

师:哪个小朋友的说法是正确的?

生:第二个,因为11比1大10,12比2大10,13比3大10,后面都是这样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有没有比20还大的数?

生(齐答):有。

师(出示百数表):你们瞧,真的有比20大的数,老师把它们整理成了一个表,叫作百数表。我们从百数表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如1个十是几、2个十是多少、30里有几个十、40里有几个十、5捆小棒是多少、怎样用小棒摆出60、10个十是多少……

学到这里,学生对11~20各数有了充分的认识,此时出示百数表能增强学生对数的认识。通过百数表来检验学生这节课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延伸到比20大的数、30里面有几个十、40里面有几个十、5捆小棒是多少、怎样用小棒摆出60等问题,既能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再创造”新知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之上。当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再创造”知识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对数数轴小棒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巧移小棒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如何学好数轴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实数”检测题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