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镒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农业一直以来面临着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大,水土资源短缺等愈发严峻的挑战,且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使得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农村人民的生活,也威胁着农业的发展。为了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体要求。从这五项总要求的逻辑关系出发,“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1],两项任务都有助于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因此发展较为新型的生态农业产业以改善农村环境,促使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下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稻蟹共生和葡萄草鸡种养模式,主要以安徽“夹沟香稻”和湖南“山地葡萄”+“草鸡”为例,分别探讨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稻蟹共生模式是利用稻蟹互利共生原理而进行的一项系统养殖工程,是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稻田适度开展蟹类养殖,能够提高稻田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山地葡萄+草鸡”的种养结合模式,是指在单独种植葡萄的土地上增加草鸡饲养,不仅能够调整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还相应地强化了生态农业的功能、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相比原有的产业模式,这两种独具特色的种养结合模式都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条长久道路。
生态共生系统理论由系统理论、循环理论、共生经济组成,它强调了任何子系统的运作都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协调,也不可人为地分割研究各个子系统。对于稻蟹共生系统而言,这些子系统包括阳光、水源、土壤、水利设施、螃蟹、水稻、农民、企业、政府等,这种区域化生态系统模式包含了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农业政策等方面。在此,这种“共生”体现在生态水稻的生长受到来自阳光、水源、土壤、水利设施、螃蟹等多方面促进,而不是“自给自足”的,这就是系统理论中的“共生”(图1)。
图1 稻蟹共生示意图
基于生态共生系统理论,可以得到稻蟹共生的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螃蟹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氮、氧元素来满足生态水稻生长,除此之外来自于深层泉水的水源可为水稻提供磷、钾等养分供给元素[2];水稻的杂草以及衍生生物可为螃蟹提供食物[3],同时水稻具有的遮阳作用正能满足螃蟹的生存和繁殖习性,螃蟹在水田中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松弛土壤,改善土壤肥力,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
1.2.1 经济效益
稻蟹共生种养结合产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以安徽宿州“夹沟香稻”为例,相对比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模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在不考虑气候、土地成本及市场价格变化等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夹沟香稻的支出和收益概况,每667 m2生态米产值28 000元,螃蟹产值10 000元,肥料、人工费、设备及稻蟹苗等成本共26 000 元,可计算出夹沟香稻的纯利润为18万元/hm2,利润率可达46.15%。该方式虽极大地满足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市场,但在当时夹沟香稻品牌知名度低,且尚未得到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若加强夹沟香稻的品牌建设,强化其品牌效应,则能够增加产品收益,从而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表1 “夹沟香稻”种养成本及收益[4]
1.2.2 生态效益
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产业创造了较大的生态效益。稻蟹共生模式下,农民可以在稳定原有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通过养殖螃蟹获得增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养殖业的矛盾。首先它改变了水田原生环境系统,促进了生态系统有机资源的再循环,水田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产出氧气,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硫和甲烷,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5],同时,水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保持水土养分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小型生态循环系统,水稻可为螃蟹提供蛋白饲料和青饲料,螃蟹的代谢也可为水稻提供肥料,其生长活动也可松弛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有研究表明,这种种养结合的方式能够减少60%的有机肥料和农药使用量[6]。
1.2.3 社会效益
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产业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例如,上海崇明岛等许多地区,通过开展农家乐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生态的体验,利用乡村旅游宣传等方式来拓展生态农产品需求市场,强化产业竞争力,这也正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供给一侧发力,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主动建设当今中国追求的美丽乡村。一方面,生态农业具有更明显的社会人文功能效应[7],城市居民通过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经济导向的人口迁移在该区域有明显的放缓趋势,“生态农家乐”为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
1.3.1 面临技术转型挑战
目前,稻蟹共生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不只是将种植和养殖经验结合协调生产,新的种养模式对农业生产者提出的新挑战在于新的操作流程的规范、新的科技手段的应用。多数种养户是由水稻种植户转型而来,仍然使用传统方法去经营和管理的稻田水产养殖。若农民在生产前没有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在生产中遇到困难时一再受挫则容易造成很大的亏损,由此影响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3.2 规模集约化程度不高
中国目前规模化的稻蟹种养结合产业占少数,大多数还是零散的粗放型生产,这种小规模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容易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控条件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效益不能得到保障和提高;由于这种零散的生产经营,需要投入的单位面积成本较高,且对于资金薄弱的地区而言,更加制约了这种生态的养殖模式有效推广。
1.4.1 完善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
需要专业人员对稻蟹共生产业模式的操作流程及技术的应用进行系统的规范,并对农业生产者开展定期的培训,使生产者强化理论和操作的知识,尤其是水稻种植者转型而来的生产者可利用以往的生产经验并通过技术支持,来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损失。
1.4.2 构建企业和农户联结机制
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参与,将零散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不仅可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统一的技术支持还能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企业能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对市场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使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这样既保障了农户利益、促进增收,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产业兴旺实现共同富裕。
1.4.3 宣传绿色生态品牌形象
实现产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有效宣传。消费者的认可和推广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品牌知名度。可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宣传稻田蟹和蟹田稻的绿色品牌。一方面,稻蟹共生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了饲料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稻蟹的生长依赖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无添加、无公害的种植和养殖保证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山地葡萄+草鸡”生态种养模式的原理与稻蟹共生模式相似,也可用生态共生系统理论来解释。对于果园的生态系统中,子系统包括阳光、土壤、鸡、葡萄、农民等。葡萄和鸡的相互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葡萄与鸡相互作用示意图
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杂草和害虫昆虫可为鸡提供部分日常所需的高蛋白饲料和青饲料,这种天然的食物能够节约饲料成本,同时也节约了人工除草和农药的成本;鸡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可作为葡萄生长的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成本,缓解了化肥对农业环境带来的压力;果园为鸡的生长提供了新鲜空气及活动的场所,在生态喂养的基础之上提高了鸡的品质,加强了鸡群的抗病能力,同时也节约了疾病防治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疾病传染所带来的损失。
2.2.1 经济效益
以湖南“山地葡萄+草鸡”模式为例,选择耐旱性强、抗病力强尤其是抗霜能力强的葡萄品种种植,选择适应性强、耐粗饲、觅食力强、抗病力强的鸡种养殖,一般选择地方鸡种或有50 %以上地方血缘的鸡种。结合当地的人工、肥料、农药、鸡苗和成鸡等价格,可算出“山地葡萄+草鸡”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表2)。除去天气、市场竞争等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外,在一个周期葡萄中共,667 m2地可节省人工费用700 元、肥料费用200 元、农药费用100 元;而成鸡的纯收益为1 000元,葡萄的收益为2万元[8]。
表2 “山地葡萄+鸡”种养节省成本及收益[8]
2.2.2 生态效益
“山地葡萄+草鸡”种养结合模式下,农民可在保持葡萄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减少有机肥料和农药使用量,发展养殖产业,促进增收。首先,鸡本身具有除草除虫的作用,避免了葡萄果园使用农药,一方面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另一方面能够大大降低果实的农药残留,保证了果实的安全性及品质;其次,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三,鸡的生长和代谢为葡萄种植提供了有机肥料,这种鸡粪还田的方式也培育了土壤的基础肥力,因此这样的种养结合模式产生了较大的生态效益。
2.2.3 社会效益
“山地葡萄+草鸡”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提升了农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满足了当下的市场需求,同时这种种养结合的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果牧矛盾与农牧用地矛盾,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基础上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湖南“山地葡萄+草鸡”模式的案例中,种养过程中缺少精细的量化指导,种养流程中缺少对于粪污处理的工艺流程。在养殖过程中还缺少完善的补饲反馈机制、补饲饲料配方设计、不同时期对应的草鸡养殖及管理的技术反馈机制、种养基地彻底消毒等措施[8]。在合理控制鸡群养殖密度的前提下,虽然鸡的生长和代谢产生的粪便可作为葡萄作物的有机肥料,但数量有限,仅能满足葡萄种植的基肥量。由于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比化肥污染还大,施入农田轻则会引起烧根、烧苗,重则会导致作物死亡,所以扩大鸡群的养殖规模来增加有机肥量,则须增加粪污处理技术及配套设施,由此会增加有机肥还田的难度和成本。
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种养过程提供精细化的技术指导,完善粪污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绿色生态理念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不仅能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还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绿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龙头企业对接大市场,农户扩大利润空间的同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中国农业一直以来面临着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大,水土资源短缺等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使得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农村人民的生活,也威胁着农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要,还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及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开展稻蟹共生和葡萄草鸡生态循环产业,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这两种特色农业产业模式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新的操作流程和科技手段与旧的经验管理的矛盾、零散的个体经营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粪污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和农户联结机制、宣传绿色生态品牌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从而保障生态农业产业的有效推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