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福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建立合作探究意识,传承数学思想不可或缺的指向标。本文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工作,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精心选择习题,立足定理推导,注重对例题教学及变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渗透提供研究素材和真实体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10-02
核心素养是当下及未来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在当下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地?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这就需要结合当下00后学生的基本学情,置身于课堂(或其他场合)和特定情境参与数学活动。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落脚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注重内隐感知、领悟和自我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构建的意义
面对00后学生这个群体,学生在生理上近视率高,体质下降;认知方面,00后学生聪明,有一技之长,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在情感以上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物质富足,快乐匮乏;意志方面忍耐力差、不能吃苦;行为上表现为饮食、举动、穿着等与众不同、崇拜明星、过度依赖网络、喜欢使用火星文、行为过激甚至出格等方面。0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传统教育方法的无奈。
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如继续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及素养的发展。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给当前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及作用。为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活动都是以学生利益开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其数学思维、数学分析及数学运算等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回归课本,立足“基本”,是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上的常见考题。由此可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上新课时要注重对例题教学及变式,作业布置应该更注重作业本和书本中的作业题。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决问题进行反思、联想、总结——一方面反思问题的解题思想能否迁移,另一方面反思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能否交换、命题条件能否等价更换,结论能否拓展、引申与推广,图形的结构能否改变,怎样变化等?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观察、分析、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力争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较高解题意境。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这一课时,上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呢?”在学生说了一些相关答案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的话,该怎么画出他的对称轴?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期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将图形对折之后,两部分图形能重合吗?怎么样才能让这对折的两部分重合呢?”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立马被激活,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进而找到正确答案,与此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定理推导,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数学定理推导着手,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定理中数量关系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定理,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达到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这一课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会运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几何推理,在学生对这一数学定理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为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笔者就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推导验证“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等定理,确保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要想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笔者认为联系生活实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真正地感知数学应用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从数学角度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主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内容时,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课堂上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这样的问题:“在移动支付盛行的时代,大家出门基本不带现金了,所以过年同学们收红包有一些是微信红包或者支付宝转账。莉莉收到了2600元的微信红包之后,就存到了零钱通里,30天之后查看账户余额显示为2605.8元;召召收到了支付宝红包就存入了余额宝中,起息后查看账户时显示昨日收益为0.26元。那么问题来了,谁能告诉老师是微信零钱通的年利率高还是余额宝的年利率高?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出来吗?然后再想一想,如果从收益方面来考虑,你会选择哪种红包呢?”学生听到这一问题之后,纷纷拿起笔计算,不一会儿学生就运用所学知识算出了哪种红包的收益高。由此可见,联系生活实际讲授数学知识,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借助具体实物,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图形、概念等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分不清楚,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欠缺。对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具体实物来辅助教学,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继而落实对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数轴》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温度计这一物体,以此来给学生讲解数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数轴的概念,还能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又如在学习三视图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书本来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三视图的绘图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书本,并尝试把它画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数学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继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开展课后练习,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技能之一,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最基本的就是掌握数学运算技能、规律及法则等,并能熟练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实现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视,将其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运算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提升自身运算水平。课后练习是学生进行运算练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途径,开展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对现阶段知识的掌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等腰三角形》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难易程度分A、B组课后练习作业,知识点在重复,但题目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如学习成绩较好、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布置有难度、拓展思维的数学习题;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布置强度一般的数学习题,以适应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习题,以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数学运算法则等,实现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发展。
(六)用错题引发思维风暴,构建课堂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不好的方法以后,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错题给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有错必究,有错必改的好机会。推及开来,不仅要反思错题,对教学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都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从被动到自发学习的改变,以达到优化已有认识,创新认知水平的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错题,善用错题,多引导学生利用“错题”反思,多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让“错误”成为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点。寻找错题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审题性?习惯性?(归因)为什么没想到?(缺漏)做过类似的题吗?(类比)为什么是这样做?(深究)有何规律、方法?(提升)还有别的方法吗?(发散)
总而言之,针对00后学生心理的时代特征,教师角色将如何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师如何做魅力教师?分解教育目标,做到“润物细无声”“点到为止”“化繁为简”,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插上飞翔的翅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内容,科学布置分层作业,合理使用“错题”的价值,关注、体验数学对象萌发的源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不断变式拓展,通过数学学习積淀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建立合作探究意识,传承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周茂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07-108.
[2]王荣华.初中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46-147.
[3]胡语芯,于敏章,彭雯,曾翔.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36-37+75.
[4]夏乾冬.一题一课中渗透核心素养“三步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9(12):40
[5]陈延仙.融数学文化于课堂教学,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2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