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究

2021-10-19 08:00:53范雯施力文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3期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协同育人新工科

范雯 施力文

【摘要】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兴起,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更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展协同育人,改革传统单一育人模式,实施产教融合与多元协同,积极打造应用型人才,来全面提升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提升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成果。

【关键词】    新工科    物联网工程    协同育人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也得到长足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相较从前也有较大的变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不断涌现出来,这就对我国工科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理念也应运而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更要不断探索全新教育机制来提升教育成果。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现状,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以期为今后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提供参考,促使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现状

物联网理念在1999年被提出,其以互联网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和拓展,可以将各类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联合,形成一个全面的网络,可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人与设备的互联和互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工程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工程涉及到的环节和流程较多,如测控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且由于物联网工程可以被运用到多个领域之中,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各类新兴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出来,新工科理念也随之出现,在新工科理念的要求下,物联网专业工程更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育人机制,全面打造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对物联网专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进行双一流专业建设,部分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更是获得了工程教育认证,这就表明在这些高校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都将以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中心,全力打造一流专业建设,来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建设,更好的为今后我国数字化经济建设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2]。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由于其涵盖当下在计算机领域的各类核心技术,其在人才培养木目标上,主要围绕着培养可以全面理解并运用物联网理论和相关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领域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工程类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物联网技术将被更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如智慧城市、共享汽车、智慧家居以及智慧农业等,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更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育人机制,来为今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带动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3]。

二、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由于其涉及到的领域和流程较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且互联网技术由于其自身特点,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人们对其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近年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联网产业适用领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需满足当下社会发展所需,打造以物联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学科融合,不断引入先进育人机制,加大校企融合和产教结合力度,开拓出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培养路线,不断探索企业、高校、政府等多方面协同育人机制,来促使我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产学融合和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物联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中,需积极构建产学融合与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来为开展协同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立足于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在立足于社会发展所需的前提之下,依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实施产学融合,打造企业、政府以及学校的协同合作,在校园内,将各个学科的优势特点进行融合,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建立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在立足于物联网工程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专业课程需开设技术原理类课程,如控制知识点、通信工程等;还需在课程体系中完善大数据课程与云计算课程,将数据存储纳入其中;课程体系中还需涵盖应用类课程,将物联网技术架构、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等均纳入其中[4]。

以室内环境检测为例,在“互联网+”理念的指导之下,室内环境检测中物联网技术也将被引入其中。传统室内环境检测过程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大,只能进行部分位置的检测,在检测时间上也只能固定在某一个时间点,无法做到全天候检测。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室内环境检测中,可实现全天候全范围的检测,可在需要检测的房间内安装物联网无线传感器,及时测量温度、湿度、CO2、PM2.5、挥发性气体等,并上传网络分析得到建筑系统的最优工作状态,再发信号控制现场空调、采暖、新风、净化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云平台和大数据与传统设备相结合,24小时工作。还可将其与手机进行互联,用户利用手机中的应用即可实现当前室内环境状况、环境异常提醒、环境改善建议、个人健康贴士等服务。这就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室内环境检测涉及到的内容和流程较多,在课程体系的完善上,可结合该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优势,将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均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与相关环境检测类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共同搭建在线课程建设,结合该专业的实际市场需求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完善以及教学板块的搭建。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的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5]。

而在在线课程中,可将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均纳入到在线课程体系中,并与科研类项目进行结合,来共同开发室内环境检测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教学课程体系,利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等将实际企业案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来使得教学过程符合专业所需,积极打造符合产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2构建团队协同育人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还需完善团队协同育人模式。在基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以学习组织、团队动力学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积极转变传统团队协同育人机制中仅为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协同育人理念的局限性,将跨专业、跨年级以及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中专业人才进行集合,打造协同育人团队,突破学科之间原有界限,来实现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全新模式[6]。

在团队协同育人机制中,教学团队和校企联合是开展团队协同的基本条件,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除传统教学架构以及教学目标之外,还需配套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可在立足于物聯网工程专业的基础之上,将教学团队进行分类重组,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教学团队分为以下几类。首先则是针对学科竞赛指导的创新团队,其次是针对针对课程开发的教学团队以及针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的教学团队。在队伍的组建上,需针对教师的实际意愿来进行团队的组建,并针对方向不同的团队来配套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并完善考核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来提升教师参与团队协作育人的积极性[7]。

2.3构建规范化的育人机制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其涉及到的环节和流程较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学生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今后物联网技术引用到各行各业而服务。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对教学实训场地要求较高,相关设备也需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配备。且物联网技术由于更新换代极快,设备和实训基地也需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所需资金投入量极大。而仅仅依靠学校很难完善相关实训基地,这就促使高等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基地,利用校外企业中实际操作环境,与学校中实验室进行融合,构建规范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实践平台,更可为学生提供真实模拟环境来进行学习,提升教学成果[8]。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室内环境检测为例,传统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较少,仅以工作实习为主,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项目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学校可实施双师制,与校外相关环境检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得学生和教师均可以参加到其物联网项目的开发中。对于高校来说,双师制可以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更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可使得教师将企业中的实际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对于企业来说,教师和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有利于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支出,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于学生来说,更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促使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9]。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促使各行各业不断变革。这就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需积极构建学科融合以及产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实现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琳,焦冰.独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3):99-101.

[2]王秀娟,郑康锋,张佳玥等.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物联网工程实践课设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86-188.

[3]何剑锋,叶志翔,李卫东等.基于学科融合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46-47+55.

[4]周鹏,苏继斌,赵青.OBE模式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改革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31-34+67.

[5]马亚红,范小娇,邢卓等.“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230-231.

[6]张丽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创建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智库时代,2018(47):241+243.

[7]李志新,任斌,孔德刚等.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127-129.

[8]李洪兵,罗桦,陈强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1):55-57.

猜你喜欢
物联网工程协同育人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关于商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