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诵读指导

2021-10-18 15:13:19李萍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入神条理韵味

李萍

摘要:本文从诵读入手,强调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基本要求:读书入神,读书入情,读书入理;并结合教学实例明确了指导诵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诵读;情理;韵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针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通以诵之”,在诵读中,可以熟悉文言词语及习惯用法,熟悉文言句式的种种变化,真切理解语句的含义,体味古文的语言美,形成古文语感。在诵读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意境情趣。诵读教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文言文诵读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现代文基本相同,即学生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可以从以下及方面指导学生诵读:

一、读准字音。特别对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和行同异义异读字,要指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据义定音。例如《智子疑邻》中“其邻人之父”中的“父”,学生容易误作“父亲”解释。查一查字典就指导“父”在这句中的准确含义是“老人家”,应读作fǔ,这一句应解释为邻家那个老头子,而不能解释为邻人的父亲。

二、指导正确断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明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断不清句,就谈不上读懂文言文了。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应在“所闻”后断句,“所闻”是名词性短语,作“言”的宾语,如果断在“言”后,“所闻”成了“叹惋”的主语,有悖原意。

三、指导读出韵味。韵味是文章的灵魂,表情达意离不开它。诵读文言文必须把其中抑扬顿挫的调子读出来,这就一方面要读出词语的语气,另一方面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如《醉翁亭记》起始一句“环滁皆山也”,总括滁州四周山势,为下文突出琅琊山,引出醉翁亭张本。也字煞尾,领起以下二十个“也”字,构成全篇回环叹咏的语言风格。“也”字系上声,先降下然后再扬起,且可拉长语调,诵读这一句,就应在“环滁”处稍作停顿,以突出它的主语地位;在“也”字处,读得曲折而稍延长,表现出起伏跌宕的语气,为全文定下一个曲折回环的基础,这些地方要让学生细心体会,读出韵味。

四、分步提出要求。文言文与现代语言有一定的差距,课文中有一部分句子,初读时感到佶屈绕口,可指导学生先把这一部分难读的句子挑出来,以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反复诵读,直到读顺为止。接着再指导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能一口气流畅的将全文读完。然后再要求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品位语言,能把文章的妙处读出来。

五、指导诵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书入神,读书入情,读书入理。

读书入神,就是指必须全神贯注,或者说一面吟诵一面体会,能品味到其韵味为止。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写到老先生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表现,就是“读书入神”,那种认真体会文章韵味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初读文言文的基础之上,掌握了断句,多次反复的出声朗读,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面对一篇文言文,即使意思明白了,仍不可放下不管,还是要读。起初要小声慢读几遍,注意字的读音、停顿和语气,要字字咬清楚,随着“句读”的需要,有疾有徐,有高有低,口中成声,心中体会思路和语言的条理,尤其是前后的衔接。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时,可以适当将文言文内容穿插在全学期教学中,这样,便于学生及时精读成诵。

读书入情,就是披文入情,学会与文本、与作者、与别人交流。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搜集,可以帮助学生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来表达出来的,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诵读上下功夫。例如在指导诵读《醉翁亭记》时,就需要了解欧阳修虽被贬为滁州知州,但却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美景所醉,为安居乐业的人民而感到幸福,这样一个旷达、超然的太守形象在朗读中自然生成。朗读时抓住第一段中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第四段中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者”。又如在指导诵读《出师表》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在了解诸葛亮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注意长句的停顿:1、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侍卫之臣/不懈与内,忠至之士/忘身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与陛下也。以上面两句的停顿为例,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位忧国忧民、忠心事主的形象浮现于脑海,学生被文章所打动,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背诵。

读书入理,就是掌握文章内在的条理、思路,便于背诵、写作。教师抓住文言文的条理去分析,去引导背诵,学生可以去学习模仿,去写作。学生背诵文言文的主要缺点是把文句割裂,一句一句硬记,费时多,效果差,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文章条理去背诵。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清作品的思维层次:或按照课文的层次列出提纲,帮助记忆;或抓住每段中具有概括作用的關键词、承接语句,把它们连成链条,帮助记忆;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脉络,层层勾连,帮助记忆等。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朗读时,作者按出游的顺序写作,移步换景,学生诵读时,按照方位顺序去熟读就可以快速背诵,把握住小丘到小潭,到潭中,到岸,条理清晰。又如指导《陈涉世家》诵读时,抓住文章的叙述条理:少时佣耕—戍边失期—丹书行卜—激怒其众—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诵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诵读文言文的三个要点,入神是基础,是精读要养成的习惯,入情、入理是方法,达到情理交融是精读的最终目标。教师上课时,讲解要精约,诵读要充分,并将诵读纳入检查内容,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入神条理韵味
暗语
《黄山谷论书句》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醒狮国学(2021年1期)2021-01-14 05:10:41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按顺序写话条理清
樱花雨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收藏的乐趣
秋之韵味
母子健康(2015年9期)2015-12-12 0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