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的价值和安全性评价

2021-10-18 10:06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血常规血栓评估

陈 建 丽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厦门 350203)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指的是因冠状动脉阻塞、心脏肌肉缺血坏死引起的心脏受损病理现象,多与血栓形成对冠状动脉产生阻塞有关。该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患者表现为胸骨后持续疼痛、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预后差[1]。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对时限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若心肌梗死症状出现且胸痛持续20min后仍得不到有效救治,将会导致梗死面积增加[2],影响患者疾病转归。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其中NLR及PLR能够在AMI诊断中发挥良好的检测作用[3]。有学者认为出血及血栓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大量聚集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表面会形成血栓[4],因此可通过凝血指标检测评估患者疾病程度及转归情况。基于此,此次研究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6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组标准,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60例AMI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IMI危险评估,评分>4分设为对照组,≤4分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5.63±4.02)岁;其中前壁心梗20例,下壁心梗1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5.53±4.09)岁,其中前壁心梗19例,下壁心梗9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1)患者经心电图、CT、MRI诊断均确诊为AMI,参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2)患者及家属已明确研究目标及流程,加入研究均为自愿,医学伦理委员会审阅研究申请表示认可、支持;(3)患者年龄≥18岁,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或意识丧失患者;(3)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4)听力丧失、语言沟通不顺畅,对研究无法做到顺利配合患者;(5)患者合并感染疾病;(6)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7)伴随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

1.3 方法

所有受试对象入院后接受基础性治疗,转归期对患者血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予以检测。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采集血液样本以5ml为宜,将其保存于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管中,按照3000r/min离心速率在BY-320C型40孔自动脱帽白洋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处理,时间控制在10min,分离血浆,保持在20℃环境下待测。(1)血常规指标包括RBC、Hb、WBC、PLT、HCT、NLR及PLR,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μs-2200购自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试剂盒购自希森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操作,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TT、PTA、INR、FIB、ATIII,检测采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探究其在AMI患者转归期的应用价值。TIMI危险评分:(1)年龄为65~74岁加2分,≥75岁加3分;(2)评估患者Killip评分介于II~IV级之间加2分;(3)心率超过100次/min加2分;(4)患者收缩压低于100mmHg加2分;(5)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加1分;(6)女性患者加1分;(7)合并前壁ST段抬高加1分;(8)再灌注时间较长,超过240min加1分[6]。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血常规指标RBC、Hb、WBC、HCT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PLT、NLR、PLR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APTT明显较低,ATIII则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3 讨论

AMI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力衰竭等,对患者的心肌会产生严重的损害,患者发病后若缺氧、心肌缺血等症状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7]。以往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AMI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患者有无继发血栓会对患者预后及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8]。处于转归期AMI患者炎症反应小,预后好。文献报道,冠状动脉斑块破裂会使得内膜处于暴露状态,导致PLT通路被激活,大量相关因子被释放参与正反馈通路,在FIB桥接作用下稳定PLT之间的连接。不仅如此,PLT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能够对平滑肌细胞增生起到促进作用,可见患者凝血系统及血常规均会对血栓形成产生影响,并能够用于患者疾病程度及转归的评估[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常规PLT、NLR、PL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TIMI评分AMI患者在血常规指标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且TIMI评分越低患者血常规指标越好。PLT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患者血管破损会导致PLT大量聚集从而形成血栓[10],其中含有的活性物质能够促进α颗粒及致密颗粒释放,加剧血管堵塞,甚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作为一种炎性标记物,PLR在AMI患者机体会对PLT释放起到促进作用,使得PLT指标在短时间内持续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实现对AMI患者转归期的评估[11]。目前临床在评估A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时多依据的是NLR指标,其能够反映出患者全身炎症状态,准确率高、具有可重复性。该指标对超氧化物、自由基等释放具有促进作用,会引起斑块破裂,使炎症反应加重,该指标升高往往意味着预后不佳。

对比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发现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低于对照组,ATIII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凝血功能指标也能够反映出AMI患者转归期病情情况。APTT能够对患者凝血系统状况予以反映,APTT的延长预示着血栓形成可能性的增加[12~13]。ATIII能够抑制凝血酶及其因子,其高表达提示对凝血酶抑制作用更强[14~15]。但由于样本少、精力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增加随访指标,从更多方面探究血常规及凝血检测对AMI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血常规及凝血检测用于AMI转归期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帮助患者疾病预后评估,应予以高度关注。

猜你喜欢
血常规血栓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常规解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