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当前不仅要培育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且要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确保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就业。随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的贯彻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较大成效,无论是内部环境搭建还是教育观念改革均有所突破,逐渐形成体系健全、分层次和全覆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要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工作,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践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让高校学生去创办企业,更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作系统的深化与创新尤为必要。以往的“精英教育”“培养老板”及“创办企业”等教学观念虽然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了创新创业人才,但培养范围较窄,逐步演变为一种观念性障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长远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开展系统且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打造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要进一步探索“全民创业”的教育体系,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发展本土化专业教学,确保可以更好实现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1]。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深层次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丰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家庭和社会教育角度着手,并将其与高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组合式教学,以此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与企业、政府及高校之间的交流协同,打造区域内高校、企业及政府与高校之间的联动体系,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创新创业新体系。
3)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两方面着手,挖掘各个专业课程的潜力,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的渗透力度,实现打造本土化专业的教育目的。
为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打破和走出“表层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打造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新思想,尤其是要进一步贯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这一改革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特点和方式,从“大创业教育观”出发,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要注意一点:实践教学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实践教学充分的重视,为学生创设各类形式的实践学习情境,始终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素质教育,更要与择业就业相挂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且通过创新创业思想和能力来实现社会就业。就职业型教育来说,其侧重于职业能力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工作岗位能力。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对职业教育有所忽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启蒙,侧重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启发;而职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职业能力,比如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创办能力[2]。总的来说,虽然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但两者不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况,因而可以进一步将两者衔接起来。
创新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创业思想和能力,确保高校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狭义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增加财富,侧重于通过创办企业来获取一定的财富,因而更偏向于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培养。广义和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着相似的关系,均有不互相排斥的特点。因此,同样可以将广义与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衔接起来,以此构建衔接式与光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但就现阶段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来说,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未凸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利。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构建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时需要重点围绕两个原则来进行,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为实现打造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3.1.1 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给予创新创业“生活化”充分的重视 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且全面的教学情境,在实际情境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心理知识和能力知识,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能力,确保学生拥有完备的创新创业能力。
3.1.2 实践性教学的有力抓手之一便是“怎么教”,借助实践导向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应用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打破和剔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拓宽学生知识的接受范围。其次,在开展实践导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以此更好地提升能力[3]。
借助互联网技术,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均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平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总的来看,因为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导致未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这一现状,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实践性的创新创业体验平台。一方面在校内组织多项创业计划竞赛,为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创设平台,同时做好相关的运营对接工作,协调好各个环节工作,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形成统筹调控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4]。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拓宽体验平台的范围,比如可以设立创业社团、创业论坛,方便学生更好地交流沟通;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则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尽早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必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加以完善。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过程中,不单单要对学生的创业行为和能力加以考查,还需要对其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作系统化的分析评价,确保评价机制完善、合理。实践性评价机制完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以“短期与长期合作”的方式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评价短期效果来明确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技能,通过评价长期效果来明确学生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2)在评价内容完善方面,不仅要对学生创业情况给予充分重视,而且要关注其在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客观、有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可以重点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树立、衔接式与光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实践导向培养体系建设三方面着手,整合创新创业路径,积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打造更加全面、系统且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