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2021-10-17 19:17吴大勇苏孺康杰王倩董会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研群体

◆吴大勇 苏孺 康杰 王倩 董会苁

0 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根本在教师。随着高校扩招、教学规模扩展,青年教师群体迅速壮大,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发展与高等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年教师群体的快速壮大虽然给高校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其职业发展的引导与培养确是高校教师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不仅与青年教师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的教研环境有关。如何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职业定位、规划与发展,使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值得深入研究。

1 当代青年教师的职业特征

依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发展就是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教师职业发展是以个体的能力作为前提的,因此,分析当代青年教师的职业现状是研究其发展的基础因素。

青年教师多数经历了研究生阶段,在毕业之前从事与导师或工作相关的课题方向,在进入高校之后往往选择与毕业前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方向继续深造。这种遗传性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青年教师较厚的理论素养与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为他们开展后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种遗传性的存在很容易转化为依赖性,多数青年教师不再希望选择新的方向,而各个高校的科研平台与教学特色往往不一致,这将不利于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新角色的转换。

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处在28~35岁,工作态度积极,活力饱满,渴望在教研工作中取得成绩。并且这些青年教师往往处在科研上升期,大都在任教前取得一定的成果,并渴望继续得到认可。各个高校由于平台环境的差异性,难以保证所有青年教师的教研成果的继续深入,从而引起青年教师的挫败感。另外,青年教师处于买房、结婚、生子阶段,生活压力往往使他们对物质方面的追求比较强烈。这种易挫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加以纠正,不仅影响其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也会使其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失去信心,产生教研生态危机[1]。

高等院校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这个问题在青年教师群体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2-3]。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经验更是有限。与之相比,由于入职前的科研或工作已轻车熟路,因此,多数青年教师更愿意将较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然而过多的教学任务以及其他繁杂事务会严重限制青年教师科研发挥,导致科研进度缓慢甚至停滞,这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2 当代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教研环境是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并对其发展过程或结果产生多重控制和影响的多元生态系统[4]。因此,在系统内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潜在行为将与教研环境相互制约、相互推动。

2.1 高校环境

薪酬待遇是教师通过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获得的经济收入及福利,也是教师基本生活得以满足的重要物质保障,其薪酬待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5]。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薪酬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的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青年教师群体与其他教师群体之间的经济收入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多年来各地的调查数据结果来看,青年教师群体对薪酬待遇的满意度一直较低[6-7],由此来看,青年教师薪酬待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高校的政策制度是为选聘、任用、奖惩、薪酬等提供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政策制度的建立应该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然而,很多高校没有以自身的水平与特色为基础,政策制度的建立过于单一或者高调,并且没有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在开放、分类与长效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杨秀芹等人[8]在对10个省1876名教师的调查中显示:75%的教师认为当前评价方法简单、目标单一;超过50%的教师认为绩效评价的结果功利化过重,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完善教研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构建对青年教师的保障制度,是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2.2 社会环境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但是现存的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倾斜性。这种倾斜来源于地域经济与高校层次的差别,如对高水平院校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职聘政策倾斜等。这不仅导致高校间的失衡性发展,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也会造成青年教师群体的失衡性发展,造成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失。长此以往,“两极发展”问题凸显,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者功利化,带来结构上教研的分层与分化[9]。

与老一辈教师不同,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发生明显变化,更希望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敢于展现自我,希望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缺乏奉献精神与职业情感,过度关注自我,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升迁、评职等方面[10]。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很容易被负面案例所影响,加上压力与评价的反差,青年教师的社会荣誉感及对岗位的幸福感有所降低。如何加强社会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关注与信任,是社会层面面临的一大考验。

3 引导当代青年教师职业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青年教师群体是高等教育的未来,但就其职业发展来看,却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引导与保障。

3.1 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应以学校的发展为载体,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契合学校发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应当结合自身能力优势,依据学校教研特色顺势发展。青年教师要把教师职业看成一种崇高的事业,并深刻认知教师的职业内涵,树立敬业、勤业、奉献等职业精神,在教研道路上要端正学术动机与态度,要避开功利化、严禁腐败化,戒骄戒躁,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确立高尚的职业信念与职业理想。青年教师应当积极站在时代前沿,刻苦钻研、充实新知,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升华专业知识,瞄准时代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提升专业技能。

3.2 完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

从青年教师的实际生存现状出发,完善高校薪酬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工作量调整课时津贴与科研资助,采取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之忧,为其营造相对舒适的物质环境,保障青年教师最基本的生活尊严。

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激励制度的首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起到保护作用。例如:职称评聘制度,多重条件的设置更多的是增加了恶性竞争,限制了青年教师的申请,而不是鼓励申请;项目申报缺乏公开、公平的评审机制,甚至存在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科研的公正性,使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难上加难,科研起步步履维艰。政策缺乏稳定性、长期性,造成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的信任逐步瓦解。因此,营造科学、公平、持久的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完整、系统、分级的教研组织结构,多方位保障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学术机构应当去行政化,真正做到为教师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制定合理、规范的教研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学术氛围,帮助青年教师群体将自身的发展潜力与团队建设相融合,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体系中应当体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措施等,做到去“人脉”化、去“特权”化,防止“共谋”现象出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业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同时,他们也是对教研环境最为敏感的群体,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处理好自身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准确定位职业目标与规划。同时,高校应当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重视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建立科学、公正、系统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更为有效,稳健地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教研群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