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柳
摘要:当前,《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改革。发展性评价强调以“发展”为基调,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注重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是一种符合培智学校低年级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从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依据、评价方式、评价原则出发,论述发展性评价在培智学校低年级课堂中的应用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课堂即时评价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48
一、问题提出
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学生的进步非常细微、缓慢。同时,受认知低下的影响,培智学校的学生缺乏自我修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目前培智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课堂评价方式单一
近年来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三类学校(智障、视障、听障)转变为综合的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大。面对教学对象的变化,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上,多以口头评价为主。因此,大多数培智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采取的评价,尚未真正有效、全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培智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常常处于埋头苦干的状态,尚未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进行梳理,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有的评价只是流于形式(如“你真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甚至忽略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老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016年11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指出要“关注过程、着眼发展、尊重差异、多元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残疾学生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面对教学评价的改革,培智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向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所谓发展性评价,是以“发展”为基调,强调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注重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及其差异性。
二、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统一地发展。此外,要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残疾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使学生朝着补偿缺陷、生活自理、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等方向全面地发展。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对于培智学校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低下、感知觉发展失调、社会交往技能欠缺,与他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群体。因此,他们的需求主要停留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方面。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给以相应的激励措施,能帮助学生获得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意义
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一,能强化学生的课堂行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智学校的学生受认知的影响,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注意力分散的特点。教师及时、积极的评价,對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强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第二,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智学校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较差,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第三,能提高学生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培智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爱和归属感,在集体中更容易产生失落感,教师的正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
课堂即时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方式之一。符馨尹(2018)指出,“课堂即时评价可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各个方面所做的及时的、直接的评定、判断、引导和反馈,其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行为或表现的性质、结果以及待需改进的方向”。特殊学校的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需要老师及时的评价来感知自身现在与过去的成长或进步。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完成任务、帮助他人等)进行的课堂即时评价方式主要有语言评价、语言加手势/眼神、代币制评价、食物奖励,不同的评法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表1)。
五、运用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一)关注评价内容,注重评价导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要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语言要简洁易懂。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会采用笼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是使用相同的语言,如“你真棒”、“你好乖”。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道老师到底是表扬自己的哪一点。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某一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如“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听到名字后你能迅速站起来”、“你把图片放在了红色的篮子里”。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向应该是积极的,以鼓励为主,评价的语言要指向教师希望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学生知道老师的期待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如:对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可以使用“小耳朵,仔细听”、“小眼睛,看老师”等语言;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教师从正面积极引导,如:对课堂上离开位置的学生,及时提出评价要求“老师喜欢坐在椅子上的你,你可以做到的”,当学生回到座位时,及时表扬并鼓励“你做到了”。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和信心,能及时鼓励该学生,使学生拥有改进的信心与希望。
(二)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评价优点
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个体间差异大的特点,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关注个体差异,评价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如:对认知能力较好、寻求爱和归属需求的A组学生采用语言加手势评价(大拇指),而对于认知能力差、停留在生理需求的C组学生采用食物奖励的评价方式。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培智学校的学生也有其个人优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注重评价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关注评价过程,注重动态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在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实时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首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的评价。如:在分组活动中,老师对正在操作的学生进行评价,“你把图卡贴在正确的位置了,观察得真仔细”,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操作是正确的,增加了学生独立操作的信心。其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正面的评价。如:在小组活动环节,教师及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反馈,“绿组的同学能认读图卡,黄组的同学能把图卡正确配对”,通过及时的评价告知学生他们的完成情况,强化正确的行为。
发展性评价在培智学校低年级课堂中的应用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活动情境中展现出的多种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孝容. 发展性评价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朱瑞英.培智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J].现代培智,2017(21):58-59.
[3]朱香兰.培智学校课堂学习评价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培智,2018(01):75-76.
[4]张素平.构建培智学校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教师,2018(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