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爱莲
【摘 要】本文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提出挖掘教材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学、改善师生关系进行道德引领、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德育范围、开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德育认识、进行社会实践构建德育文化氛围等做法,以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31-02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德育的主要载体。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曾说过:“没有德育,语文教学什么都不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语文自身的优势,强化德育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例,探讨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和德育素材,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以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还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重视语文对学生的文化引领和道德引领,助力学生思想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培养作用,又是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怀和道德品质,促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品质代代相传。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功能、示范功能和教育功能。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集体劳动的成果、群体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不仅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启蒙、示范作用,还具有人文素养培养功能,这些都为语文德育教学提供了物质载体和良好的条件。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积极的价值观念,赋予了语文教材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功能。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精神,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借助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有一个梦想》是一个演讲稿,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他之所以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发表演讲,主要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剥削历史,而且在1955年12月1日,美国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公司实施了种族隔离制度。为了反抗种族歧视和压迫,马丁·路德·金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發表了这个以呼吁种族平等和自由为主题的演讲。后来,马丁·路德·金虽然遇刺身亡,但是他为自由、平等、民主而献身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并结合“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行者们举起“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大旗,奋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壮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努力。这样在运用好教材的同时,适当拓宽教材的容量,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强化德育的有效性。
(二)改善师生关系,进行道德引领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学校的灵魂。对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还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风气,还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优秀的人品、过硬的素质、磊落的言行、坚定的信念,才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向前。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学习,努力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积极践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形成认真、严谨的作风。其次,正视环境的育人作用,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闪光点,与学生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引领,促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营造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要听取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己选举课代表;定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聊天、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直抒胸臆,释放情绪,寻找共鸣;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寻找与别人的差距,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充满阳光活力的“书香型”语文教学环境,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带领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用生动的事例去教育学生,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德育范围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德育在课程教学中常常被忽略。在语文教学中,通常将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归为一类,习惯采用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去开展德育,导致德育缺少说服力和时代特性。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也不例外。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需要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彰显德育的活力和活性。
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女性的摧残,教师可以结合“我的身份”和一些生活化素材进行生活化德育教学。如文中的“我”是一个有正义感、同情心的知识分子,但也是一个对社会不公感到无奈且无能为力的人。许多时候,“我”可能会进行灵魂的拷问,但是在实际问题中,仍旧是软弱的、逃避的,这是人的劣根性和大环境所决定的。文中的“我”不是个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可能都是这个“我”。如前段时间,社会上出现许多关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新闻,网络上也掀起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大讨论。是什么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惹祸上身、恩将仇报挂钩呢?在遇到老人摔倒时,到底该不该扶呢?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从道德角度剖析“我”与世界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批评与反思,让学生以“思考者”“寻路人”的身份,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正义,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德育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且正处于青春期,渴望表现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同时又长期处于高考的重压之下,内心十分脆弱,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认识,有挑战世俗观念、挣脱师长约束的冲动,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还有待健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学,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道德熏陶和教育。
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虽然许多学生在课前对“荆轲刺秦”这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都有所耳闻,但是即使经过课堂学习他们还是对“荆轲刺秦的现实意义”深感困惑:秦王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荆轲刺秦不过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其本身就是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一个企图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行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前人对荆轲的评价进行专题讨论,要求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否只是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是否逆潮流而动、为什么荆轲刺秦失败仍能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列等。引导学生从家国大义、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感受荆轲的浩然正气,认同英雄的义举,继而培养学生追求正义、一往无前的品质。
(五)进行社会实践,构建德育文化氛围
课堂和校园固然是德育的主要阵地,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节奏快、压力大,语文课程的时间也有限,许多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只有将课堂內外结合起来,拓展教学空间,才能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的同时,要重视课外语文德育,将德育与课外语文活动、教学实践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积极推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德育。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学生制订诵读计划,在诵读的同时摘抄优美的句子、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真正沉浸到经典诵读中,创建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苏武传》《张衡传》等历史传记时,要求学生以“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学习为主题,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搜集名人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名人墓地,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历,鼓励学生向贤者学习,等等。将德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营造德育文化氛围、创造德育实践机会,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一个比较敏感的年龄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近水楼台”的优势,将德育渗透其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德育的引领作用,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元忠.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与道德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32).
[2]王锦旭.随文潜入心 授道悄无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因素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3]张园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诚信道德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J].才智,2014(20).
[4]张琴.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