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飞
摘要:从本质上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效也逐渐得到重视。作为学生塑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思想阵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引言
作为贯穿于我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光致力于对学生个人道德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与互动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突出作用。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过程性、渐进性的。因此,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也不能盲目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而应遵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将道德与法治内容持续性地融于多元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铺垫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以智育为主的课程教学占据了师生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而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的德育类一直未被充分重视。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懈怠,具体体现为以单一化、机械化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忽视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要求[1]。另外,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程度不够,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设置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这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同学生深切相关,但是教师在讲课时多停留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分析层面,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深度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师一味以口舌说教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教学,则会大大降低其趣味性。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引发并维持学生持久学习动力主要是靠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影响内部驱动力的关键就是兴趣。在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效也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趣味情境来作为教学导入,以趣味因素开场来奠定这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氛围基调,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刺激来达到调动其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的目的。
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呈现世界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外形外貌、特色节日等,以丰富多彩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结合图片、视频等来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会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差异化的文化。
(二)辅助社会实践,强化知识应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属于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正如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划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个层次,道德与法治正是作用于人与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作用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2]。单单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无异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为切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在知识教学之外辅助实践环节,以具体的应用过程为学生提供检验理论知识的机会,以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认同感。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的国家机构》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身边的政府机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身边有哪些政府机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比如十字路口维持秩序的交警部门,办理身份证、户口问题等业务的公安部门,以及政府各个门户网站的信息公示与网上办事窗口等,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或者自己及家人的亲身经历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来加强学生对我们国家结构和政府职能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
(三)回归现实生活,延伸教学意义
在小学高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增加了更多政治与法律生活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存在一定距离,部分学生自己也会基于同样的认知而觉得这部分内容“对自己没用”。为避免学生产生此类片面认知,在高学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切忌以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来渗透知识,避免教学内容悬浮于生活实际而使得学生觉得事不关己,要注重结合生活实例,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切入,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和法律知识与生活的相关性[3]。教师要注意转换视角,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以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配合对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现象的收集,将二者融合起来作为推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力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与学生群体直接相关的,二是在空间范围上与学生接近的,三是与学生日常行为或习惯有关的。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为了突出与学生的相关性,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以端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导入与法治教学相关的案例。比如最近全国各地连续出现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各地警方与教育部门也及时介入调查,并对涉事学生依照相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或训诫等处理决定。引用此类案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并教育学生要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新的教学宗旨。教师应认识到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局限性,认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意义,要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实践、走向社会生活,逐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生活适应力。
参考文献:
[1]张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2.
[2]陈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分析[J].新课程,2021(13):78.
[3]叶雯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