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联合应用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为踝关节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同期观察组则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的失血量均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为97.37%,对照组为81.58%,P<0.05。结论: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并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三踝骨折;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203
三踝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疾病,患者内踝、后踝以及外踝出现骨裂或者骨折现象,该骨折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行走能力以及日常生活等均构成严重影响[1]。现阶段内固定手术是对三踝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关于手术中的入路选择仍未达成统一。以下将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在治疗中采用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76例三踝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3~73岁,均值为(41.7±0.5)岁;闭合骨折共29例,以及开放骨折共9例;骨折部位:左侧19例,右侧19例。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21~74岁,均值为(41.8±0.5)岁;闭合骨折共28例,以及开放骨折共10例;骨折部位:左侧20例,右侧18例。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踝关节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依次取患者踝关节的外侧以及内侧来作为患者外踝和后踝进行复位内固定的切口,外踝后缘作纵向切口,其长度约8cm,之后依次进行后踝、外踝和内踝的妥善固定;同期观察组则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拍摄X线片,并实施CT扫描,从而掌握其后踝骨折的具体状况,确定患者的骨折类型,评估其骨折程度,于入院后给予手法整复并进行石膏固定制動,配合冰敷处理,促进局部消肿。术中为腰硬联合麻醉,保持俯卧体位,术区皮肤严格消毒。首先进行复位以及固定外踝,之后对后踝和内踝进行复位和固定。患者外踝后缘以及跟腱外缘中线作手术切口,长度约8cm,之后向后内侧方对于腓骨长短肌腱进行切开,使外踝骨折能够获得显露,对外踝进行固定,再以干垢端锁定板妥善固定,腓骨长短肌腱于后缘处继续向外前侧将患者腓骨长短肌腱进行切开,进而使踝骨折块和患者的胫骨远端能够获得显露,对后踝进行解剖复位,再以克氏针实施临时固定。C臂X线的辅助下了解后踝复位情况,效果理想后以T形支持钢板进行固定,使骨折端能够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受损韧带给予修复,对后踝骨折进行处理,患肢进行适当旋转,进而使内踝骨折端能够显露,骨折内侧做弧形手术切口,确保内踝骨折端能够显露,以克氏针进行固定。C臂X线机的辅助下空心加压螺钉进行植入,内踝骨折端进行解剖和复位,妥善固定,后外侧切口妥善置入负压吸引管,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3评价标准
(1)记录2组的围术期指标,即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的失血量。(2)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随访时利用Maryland足部功能量表对其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围术期指标组间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的失血量均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
2.2术后踝关节功能组间对比
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为97.37%,对照组为81.58%,P<0.05。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疾病,对该类患者可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予以治疗,踝关节局部的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尤其是后踝骨折往往位置偏深,同时周围组织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解剖关系,所以增加了处理难度。若采用传统的踝关节前外侧以及前内侧切口影响解剖复位质量,同时无法对后踝复位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术后容易出现关节台阶残留的情况[2]-[4]。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则有利于使患者后踝局部的解剖结构以及胫腓骨后侧充分显露,更有利于术中对骨折端状况进行详细探察,从而对于骨折周边韧带、软组织等进行妥善处理,并且该入路方案有利于缩小骨折断端软组织的实际剥离范围,所以可更好地保护患者骨折局部的软组织以及血供,为术后的关节功能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次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各项指标优于同期对照组,特别是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同期对照组。表明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方案应用,更有利于提升三踝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并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毛洪刚,刘国栋. 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 双足与保健,2019,11(14):149-152.
[2]赵波,高青凤,邓长康.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4):11-13.
[3]许战. 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3):478-479.
[4]王雄.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1,25(12):59.
作者简介:董庸皓(1986.12-)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住院医师。工作内容:从事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类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