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標的颁布,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由以前的三维目标变成了对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五大核心素养里,家国情怀素养的位置最为重要,是五大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尤为重要。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家和国两个方面,家指家庭,而国指的是国家。个体组成了家庭,而无数的家庭组成了国家。家国情怀,指的就是个体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情感表达。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观念,从三代以前就已经产生。每当国家面对危难存亡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甘愿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自我,从汉代反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到近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舍身赴死的邓世昌、张自忠,无不体现着这种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把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地。相比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以及民族责任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林则徐、左宗棠、孙中山等著名人物事迹的介绍,让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那种救国家于危难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学生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在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长城、都江堰、赵州桥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和以唐诗、宋词、元曲、京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多种多样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节课的学习,通过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与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形成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这个角度而言,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由此,我们就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找寻力量,高中历史教学要“着力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要从思想上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不断地推进,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找寻优质素材。教材是教师授课内容的的主要来源,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的素材,并进行相应的补充进行授课。例如在学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辛亥革命发生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知识点的讲解来展示革命者身上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让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怀扎根在学生心中。
(二)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最终决定教学效果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和读教材,而是要通过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加深对于历史的体会。在课堂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有趣的导课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课堂讲述中要按照时间顺序和知识结构讲解历史知识,教授语言要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节课时,可以以林觉民的《与妻书》进行导入,通过对于林觉民生平以及其遗作《与妻书》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感悟林觉民那种甘愿放弃优渥家庭生活而勇于投身革命,勇于赴死的革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三)发掘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思想共鸣。在积极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注重课外学习资源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也是进行历史学习的一个很好地补充,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中学生的教学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相对于课本上冷冰冰的历史知识,乡土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存在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之中,且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3]。因此把培养家国情怀和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出发,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通过带领学生节假日参观博物馆、考古遗址、纪念馆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关系着我们教育的成败和质量,更关系着我们是否能高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依托教材,充分发掘课外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李林雪.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
作者简介:景浩杰(1994—),男,汉族,陕西省宝鸡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