锴文
逆势招聘
新冠疫情后,我们公司很多业务时断时续,经营艰难。国家一再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并给了很多政策扶持,我们公司为得到优惠政策,向市里承诺三年内不做经济性裁员。可到了2020年8月,经营仍不见起色,传言不知从哪个角落冒了出来——每个部门都要减人。
我从2015年大学毕业就在这家公司的数据分析部工作。说起来,我对这家公司、这份工作有极深的感情。听到裁人风声,我表面上云淡风轻,内心却地动山摇,既为公司伤感,也为自己担心。
部门里20多人,个个都和我一样心思。所幸传言很快就被辟谣,公司正式发通知,重申绝不裁员,并宣布已新招聘4人,组建人力资源部。
过去,人力资源是由办公室和财务部代管的,作为私营企业,少一个部门就少一块开销。如今公司不但不裁人,反而招人,是用实际行动击碎谣言。
新招聘组建的人力资源部4个人都非常专业和敬业,一上岗就忙着制定人事制度,规范保险年假、规划年龄梯队,制定员工培养计划,出台内部评级制度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其中最让我们关心的莫过于员工培养计划,公司内部公告:每名员工都具有晋升的可能性和空间,会为每名员工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如果员工能按计划提升自己,为公司做出相应贡献,就有相应的晋升机会。
仅3个月时间,公司上下300多人,每人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培养计划书。我的那份让我惊喜不已,上面写着,我的学历、年龄和资历已具备担任部门主管条件,要培养我从业务型员工向管理者转变。如培养一年达到效果,可晋升数据部副主管兼项目经理,随后锻炼3年,如业绩优秀可调任项目部主管,直接向公司副总经理汇报。
人力资源部门找我一对一谈话,提醒我已是后备干部,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管理能力。当然,我并非唯一,在我们部门还拟定了另外三人作为培养对象,至于是谁,我不方便知道。事实上,公司严禁员工将个人计划书给其他员工看,大家是暗中竞争。
虚拟的方案虚拟的主管
从那以后,我不仅日常加倍努力,还要背着同事暗中写各种方案——按培养计划,每当部门承接一個大型数据分析项目,我都要模拟自己是部门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评估、确定每个工作组分工,预判项目收益和员工表现。
说白了,我必须像真的主管那样制作方案,并和现实对比。这确实让我提升很快,从过去单纯分析师思维转变为管理思维,不断观察部门的制度不足、人员素质差异、每个人的特长和短板,并结合这些,不断改进后续项目方案。
日常工作时,我还需要多和同事沟通,了解每个人最新情况。2020年底,按照惯例,部门主管要给每位员工打分并写明理由。我作为后备干部,也应人力资源部门要求,模拟着给部门员工打分。我知道自己这份只是模拟,因此打分时非常无私,无论和我关系好坏,对每位同事都非常客观,指出他们一年的成绩,犯下的失误,存在的缺点。由于我并不是真实的领导,他们并不在我面前遮掩,反而让我的打分更加客观。
雪崩开始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变化来得非常突然——刚过完年,公司里突然风声鹤唳,很多员工被人力资源部门找去谈话,几乎每个部门至少有两名员工因“工作严重失误”被公司解聘,我们部门被辞了4个。这让我们非常惊讶,在我们部门,虽然常有员工出现失误,导致数据偏差,但只要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我们私下都会通知相应的人立刻复核,弥补差错。至于因此造成项目延期,我们通常找别的理由掩盖过去。这种互相掩护的方式已存在很久,部门主管都无法了解实情,何以人力资源部门掌握得如此详细,让被辞退的人哑口无言?
这一轮,公司以“工作严重失误”,在无补偿情况下辞退了近50人,大家人人自危。随后第二轮风暴袭来,公司4位部门主管、6名副主管因“工作失误”或“不当言论”等原因,被降成普通员工,我们数据部主管和一位副主管被免职,只剩一个副主管主持工作。
一时间,我不知自己该高兴还是害怕。高兴的是位置空出来了,害怕的是,主管被免的原因中,有一条是故意改变项目方案,提升本部门业绩,导致经营部门在该项目上投入资金翻倍——这是我在上个月的虚拟方案中提出的一种猜测,当时人力资源部门向我询问细节,我说没有证据,只是一个合理化建议,看来人力资源部门随后就核实了这件事。
除此之外,又有20多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来才听说,这些人同样是被公司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司给出的处理是“保全员工颜面,建议主动辞职”。
我觉得情况不对,开始怀疑所谓的员工培养计划是个骗局,让我们这些员工变成间谍,互相揭发,让公司找理由以员工过失裁人,不支付赔偿金。我装作漫不经心,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聊起彼此的计划书。可是,似乎每个同事都想知道别人的培养计划,却没人肯说自己的,我呢,也不可能告诉他们。
这就像一场噩梦,还没来得及醒,残酷的现实就来了。今年3月,人力资源部再次发起辞退行动,涉及30多人,其中有我!
人力资源部找我谈话,列举了我过去一年中工作的多处失误,但由于失误不算严重,因此不做辞退处理,而是与我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只发一半,我若不同意,就以这些工作失误直接将我降为见习员工,工资只有现在的1/3。
这一刻,我全明白了,冷笑着说,你们根本不是想培养我,你们对每个同事都是这套把戏,让我们把周围人的短处全都提交给你们,我说了别人的问题,别人也说了我的,现在,你们开始清算了!
这次裁员到我这一批已经接近尾声,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对我说了实话。其实,这4名人力资源的人根本不是招聘来的,他们隶属于上海一家企业架构服务公司,专门干裁人的活儿。我们老板花钱请他们,就是要靠他们的“专业性”,在半年内实现“既不是裁员,也不支付补偿,就让公司人员大幅减少”的目标。
我还能说什么呢?在收拾东西准备离职时,看看周围的同事,他们也在看我。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公司、这些同事,包括我,都显得那么可怜,又那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