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的话,随妈妈的姓

2021-10-15 17:39席予
当代工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宗族姓氏孩子

席予

姓大于名

古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作为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姓氏关系到家族建构、亲情伦理、婚姻禁忌、血脉传承机制的形成与维持,古人讲究家谱、宗祠、寻根,根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关于祖先记忆的精神符号,同根首先需要同宗,进而是同姓。

在中国,姓氏的重要性在古代女性身上尤为凸显。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女性的记载往往缺少名字,但对于女性的姓氏却记得清清楚楚。像有“天下第一岳父”之称的独孤信,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成为王后;四女许配给李虎的儿子李昞,生唐高祖李渊,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小女独孤伽罗,则嫁给了隋文帝杨坚,成为隋朝开国皇后。三个女儿,三朝皇后,可谓传世佳话。然而,独孤信的三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独孤伽罗留下了姓名,剩下两位皇后史书记载中只称独孤氏。

再如前秦高帝苻登之妻毛氏。毛皇后出身将门之家,父亲是前秦大将毛兴。据《资治通鉴》记载:毛氏美而勇,善骑射,十几岁便能领兵上阵杀敌,后不幸被俘,敌军将领自立为王,欲迎娶她为妃,宁死不从,遂被施以“裸刑”(将女囚犯衣服剥光后处刑)。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施以裸刑的皇后。可惜这样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巾帼英雄,也没能留下姓名。可见对于古代女性而言,即便位至皇后,姓氏也远远比名字更重要。

此外,中国古代从汉魏之时就形成了“妻从夫姓”的传统,女性自始至终失权。从出生到死亡,大多数女姓只能以某家女、某某氏、某某母为代号,面目模糊地存在于历史之中,又何谈拥有为子女冠姓的权利。

姓氏革命

姓氏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宗族紧密相连,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延续至今,与宗族已不可分割。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宗族气氛浓厚的地区,人们对于后嗣子孙姓氏的归属极为看重。很长一段时间里,随母姓作为父系社会的特殊现象,一直都挣扎在正统与异端之间。

在古代,只有招赘的女子,才有可能获得后代的冠姓权。但由于不符合主流的宗族观念,大多还是只能考虑另一种形式——“婿养子”,将赘婿作为家族养子,改妻姓。如此一来,子女表面上是随母姓,实质上还是随父姓。

近代,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也在其著作《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因贫无力婚娶,入赘陈家改妻姓。建国之后,职能部门大力破除宗族关系,提倡入赘者改回原姓。他便想带着孩子悄悄改回原姓,结果遭到了族人的一致反对,直到重新改回妻姓才罢休。

这些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为了顺应男嗣承家的习惯,迎合主流。直到现在,伴随着招赘文化的“倒插门”“吃绝户”等词,仍被当作贬义词,被人们鄙视。一些看似通情达理的男性,在听到妻子提出让孩子随母姓的要求后,也会变得怒不可遏。在他们看来,孩子随母姓就等于承认自己“不行”,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随着近代女权运动的兴起,随母姓作为一种平权的体现,被广泛提及。从性别平等的角度考虑,越来越多人在观念上开始接受平分冠姓权。

社会学家李银河就是随母姓,她的解释是:“因为父母自由恋爱,关系平等,母亲是追求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者,所以按照长幼次序,大姐、二姐随父姓,她本人和哥哥随母姓。”李银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妇女解放运动方兴未艾,政府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在孩子的冠姓权上,随母姓有了一定的社会语境。不过由于受到地域、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这种情况依然极为少见。正如李银河所说,小时候,每当别人知道她和兄弟姐妹不同姓时,总会问她两个问题:“你父母离婚了吗?他们感情不好?”她只能一次又一次跟大家解释,这是父母协商决定的,他们既没离婚,也没有感情不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加速变迁。新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使宗族迅速瓦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工业化、城市化推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使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渐渐失去现实土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孩子随母姓越来越得到各界的支持和接受。

2014年,安徽省长丰县更是掀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姓氏革命”。在长丰县的试点乡镇,新生儿如果随母亲姓,能拿到1000元奖励。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举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姓氏传承意识,扭转偏好男孩的旧观念。”由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孩子随母姓,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它的出现,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生育文化、家庭和宗族文化、性别文化等一系列基础性文化的重大嬗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日前,中国青年報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2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冠姓权的调查,54.7%的受访者表示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远远高于预期。在专家看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此解释道:“随母姓的增多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表现。现代社会,女性经济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家庭夫妻双方的经济能力差不多,不存在依附关系。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可以生两个孩子,那么就可以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冠姓自由

随着随母姓话题的不断升级,质疑与反对的人也越来越多。“随母姓是代表外公的胜利,还是母亲的胜利?”由此引申出一个追本溯源的问题:冠姓权对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或许意味着女性能得到更平等的待遇,父母能愿意为女儿投入比原来更多的资源,让她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帮她们分担一定的育儿责任。

社会上不乏这样的案例,离婚后孩子随母亲生活,父亲只付很少的抚养费,根本不足以支撑孩子的日常开销,改母姓则可以让孩子得到娘家的资源支持。究其根源,是很多人认为只有跟自己的姓,才叫传宗接代、延续香火。“香火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很多女孩无法得到与男孩同等的医疗资源,甚至没等到出生就夭亡了。

所以,无论是外公的胜利,还是母亲的胜利,随母姓撼动的,是“只有男性才能传宗接代”的香火论,其受益者是全体女性。

然而,在倡导随母姓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议题的局限性,比如现在随母姓的,多为二胎孩子或者女儿。提出随母姓要求的,多为独生女妈妈。不少男性内心的真实独白是:“考虑对方是独生女,有一个孩子跟她姓也没什么,男孩必须随我姓,女孩可以跟妈妈姓。”在他们看来,随母姓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变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有人认为随母姓作为小众现象,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造成称呼上的错乱,失了规矩不说,还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困扰。也有人觉得同姓兄弟会比异性兄弟关系更亲密,双方老人对待不与自己同姓的孩子,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就像有位网友的评论:“当你说出随母姓是女性地位上升这句话时,你骨子里就是带有性别偏见的。”随母姓并不能代表思想开明,随父姓也不意味着思想落后,它只是一个家庭做出的一个决定,并不能用来衡量家庭性别权益。把随母姓搬上台面,煞有介事地评论对错,就是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真正的观念改变需要制度、法治、政策的强力支撑。比如以完善社会保障解决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以公正法治的政策环境破解社会差序格局,以平等的劳动就业保证女性独立的经济社会基础……随母姓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人格权的进一步解放,未来人们或许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姓氏,甚至不选择任何姓氏。

猜你喜欢
宗族姓氏孩子
有趣的姓氏
姓氏拆解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