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9月7日,贵州省石阡县第二小学楼顶操场(胡星/摄)
从暑期到开学,“双减”已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負担的意见》,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9月初,教育部陆续发布多个“施工”文件,细化“双减”落地方案。
学科类培训受到重创,焦灼的转型和大规模机构关店潮都意味着教培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K12教育生态必将重塑。
减少了学科培训,空出来的时间如何用更健康的学习和更有益的活动去填充?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推进,一些新机遇正在显现。
梳理学科培训企业转型方向,非学科培训几乎是必选。
例如,好未来推出素质教育新产品,包括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棋道等,成立“彼芯”进入课后托管领域;新东方多个地区分校经营范围发生变更,新增科技培训、家庭教育、托管服务范围;高途、作业帮、网易有道等公司布局职业教育。
上运动课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高分,学音乐美术就是为了走特长生路线获得名校录取……送孩子去兴趣班,家长应转换上述功利思维,摒弃唯分数论。
曾经在培训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的艺术、体育、科学等非学科培训,突然受到家长青睐。
一名五年级孩子的家长在“双减”后第一个周末发朋友圈说:“不只我不习惯,孩子也很不习惯。他已经在房间客厅进进出出转了七八圈,不知该做什么,以前这个点他都在补习班补英文或数学。今天早早到家,作业做完,游戏玩过了……我就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他转圈,一起无所适从。”
将目光转向非学科类培训,“报班成瘾”的家长纷纷带孩子去体育、艺术等兴趣班咨询、体验、报名。“以往我们都要和学科培训错开上课时间,好抢学员,‘双减后,周末的课程咨询量直线上升。”一名艺术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分析,国家大力推动学校美育、体育工作,这次的“双减”政策对于前面两个文件的落实将起到促进作用。
体育培训也迎来风口。
受疫情影响,这两年从学校到家庭都格外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运动能力。2020年体育中考进入“100分时代”,校内外都把体育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次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中,体育教育项目成为热门赛道。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对于体育、艺术的育人作用和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愿意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付费。”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像足球、篮球、游泳、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等大众化项目的培训需求会处于长期旺盛的状态。在一些中高收入和对国际化教育较关注的家庭的推动下,冰雪、高尔夫、击剑、马术、帆船、赛车等项目也会有较好的上升空间。”
某篮球俱乐部创始人透露,“双减”政策出台后,已经有投资人与他接触。但分析人士也指出,资本的嗅觉很敏锐,如果还是用上一轮投学科类培训行业的逻辑去做非学科培训,下一个被打击的便是非学科培训。
上运动课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高分,学音乐美术就是为了走特长生路线获得名校录取……送孩子去兴趣班,家长应转换上述功利思维,摒弃唯分数论。只有这样,非学科类培训才不会变味,才能真正起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兴趣的作用。
不去上培训班,学生一到周末有了大块时间,以往去书店都是挑选教辅书籍,教育部发布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后,一些城市的书店开启“寄娃”服务。工作人员反映:“小读者比今年以来的周末多了近一半,不少孩子一大早就来了,吃了午饭又赶回来接着看书。”
家长们也期待书店开展更多阅读活动。
建投书局马上做出积极反应,国贸店第一时间策划系列活动,集中在通识、审美和素质讲座方向,结合书店自身的传记主题特色,设计特色阅读活动。
目前,实体书店大多和咖啡、餐饮、文创周边商品捆绑,“双减”为它们的改变创造出新机遇。
凤凰传媒商管公司副总经理曾锋认为,实体书店可以转变为孩子的学习空间、成长空间,营造出共同学习的氛围。比如,针对儿童及学生阅读规划一定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桌椅设施,安排志愿者进行相关辅导,类似成人收费自习室的低配版本;也可与外部非学科培训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类服务性课程;或者将更多阅读推广人引进来,将阅读与主题课程、活动有机结合。
出版社也正积极从“双减”政策下寻求发展机遇。
出版业人士表示,为响应国家政策,出版业未来或将重点投入素养启蒙、英语阅读、职业教育等门类出版物的发行。席卷教培行业的“裁员潮”,对出版行业来说可能是吸纳人才的好机会,由于出版和教育存在相似性,可能会吸引一批人才跨行到出版业。
“双减”政策给教育出版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教辅市场这一简单变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双减”政策背后所隐含的是中国教育思路的重大转变。作为教育服务的一部分,教育出版在思想理念、结构规模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谈到“双减”政策对图书产业的影响,出版人、阅读推广人杨文轩对教辅出版短期看好,长期看衰,对于大众图书,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图书总体上看好。他认为,基于阅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传统教育要转型,阅读也要升级,应该由阅读产品延伸到阅读服务,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
近年,纸质出版式微,销量不断下滑,出版机构转向线上,纷纷寻求数字化转型。拥有进校优势的国有出版机构正从百亿级别教辅市场切入千亿级智慧教育赛道。
例如,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网易有道共同发布首款搭载人教社官方英语教材内容的人教有道词典笔,以创新技术+权威内容的合作方式,开启教育软硬件一体化新探索。
未来,老牌教育出版社将会从与纸质教材、教辅图书配套的数字内容入手,加强系列性内容资源研发,增强知识服务能力,不仅为课堂教学服务,也为学校课后教育服务。
“双减”政策强调教育普惠性、公益性。各地天文馆、科技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场所更加热闹了。
深圳市少年宫开展了涵盖科技、艺术、成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4个类别的课程活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每年定期开展青少年职业体验行动,与50多家单位合作,组建涵盖交警、农民工等在内的“职业体验”导师队伍,引导孩子参与模型设计、景观养护等简单的社会工作之中,让孩子体会到不同职业的魅力。
还有一些更下沉的服务。
上海市青浦区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为辖区内家庭送上课后服务“大餐”,开设“家长智慧课堂”,涵盖品德教育、科创思维、体育游戏、艺术美学、手工劳技、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的“上善七彩课程”。
9月2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学习陶艺
绍兴市妇女儿童家庭服务中心也积极探索周六托管、公益课程等课后服务。经过前期优秀教师和志愿者招募,精心做好招生和开班准备工作,9月11日,两个托管班正式开班。
“双减”前,就有部分家长只认本地少年宫这种“官方”机构。公立机构教师学历高、教学质量好、对学生认真负责,家长放心等等要素是他们选择少年宫的主要理由。
有的家长将少年宫的美术课与商业类培训机构的课程进行对比,发现在费用上至少便宜了2/3。
但是此类机构并未能进入大多数家长的视野。
据中国儿童中心提供的数据,全国由政府投资建设、有独立建制的校外活动场所约6000个,其中教育系统所属场所约3000个,妇联系统所属场所约600个,共青团所属场所约500个,其余分属于科协、文化等系统。这些机构大多处于工作日半闲置、周末人满为患的状态。
“双减”后,如何有效激活存量,整体统筹,需要靠一个强有力的机构、一套高效运转的机制统筹馆校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给予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以及社区教育机构充足财政和人力资源保障,强化其公益性,鼓励其承担校外公共教育职责。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就是要让教育理性回歸家长, 从被动的、消极的教育绑架转向主动的、积极的教育参与,从唯分数、唯升学转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馆校合作”协同发力补足学校资源短板,各地已经开始探索。
山东青岛即墨区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利用周边非遗园、体验馆的资源,研发出沙画、皮影戏、古法造纸等课程进校园,广受学生欢迎。
深圳市少年宫的“流动科技馆”将陈列在馆里的展品带到了河源、百色等地学校课堂上,在充分互动中,馆校师生既交流了教学方法,又拓展了活动空间。与之相仿,江苏张家港市美术馆将馆藏印刷品、布展工具搬到了校内课堂。课外,小学生还有机会与家长一同参观美术馆,亲子共绘、完成作品。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减轻学业压力是为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双减”后,多让孩子参加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素质。
而这些活动,都可以引社会资源进校园来做。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突出活动的公益性质,国家要提供资金支持,可以聘用从教培机构离职的教师,或引进一些资质齐全、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进行品牌授权,政府指导定价,为课后服务提供补充。
全职妈妈王可(化名)最近正在上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课,修完学分考试通过后即可“持证上岗”。
作为一个学习型家长,辞职前的王可从事教育行业,对家庭教育已经有一些研究,生完娃后,她从分享育儿经验到组建社区养娃群,每天都在和小区妈妈们一起讨论分享科学养娃的好做法。“群内禁止简单粗暴地鸡娃,家长和娃一起科学成长”,这是她的群公告。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日前,新东方推出“父母课堂”虽然引发争议,但也显示出,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行业前景,家庭教育市场正在持续升温。
早在2019年1月,教育部就表示:“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让父母也接受教育,真正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
“双减”政策下,教育新时代到来,家庭教育指导师这种新职业涌现出来。
“说新也不新,公立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承担了家校共育的职能。”一名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教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只是一名老师对应几十个家庭,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因人而异。
通俗来讲,家庭教育指导师是家庭的“陪伴师”和“医师”,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观察,沟通找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跟踪指导并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幸福。目前,国内有资质的家庭教育从业者不足2万。
2020年,中国家庭教育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19.6%,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市场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将是未来30年行业发展常态。
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最根本的。而从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来看,父母的社会经济条件、知识和阅历、陪伴质量、夫妻关系、自我效能以及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爽认为:“‘双减政策致力于解决家庭教育的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而系统性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政策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学校、学生和家长各归其位。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就是要让教育理性回归家长,从被动的、消极的教育绑架转向主动的、积极的教育参与,从唯分数、唯升学转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正在进行中,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审稿不久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双减”大背景之下,此次立法尤为引人注目。
教育从“拼爹”到“拼妈”,现在到了拼家庭教育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