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实发生: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的创新实践

2021-10-15 02:25马福兴
中小学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预学

马福兴

摘要基于学校育人的时代使命和现实困境,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提出并探索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建设,以“基于学生学情的预学、基于合作学习的共学、基于主题探究的延学”为主线,形成了由“预学”“共学”“延学”组成的学习环。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改变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方法,为培养主动发展的人提供了一套全面而精准的参照体系。

关键词 全域性成长课堂;预学;共学;延学;角落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9-0038-03

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应该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自主发生,让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从而使教学和学习历程成为促使师生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因素和重要平台。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真实成长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如何涵盖更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基于此,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的实践研究,形成由“基于学生学情的预学、基于合作学习的共学、基于主题探究的延学”组成的学习环,构建了覆盖全学科和各类课程与活动以及师生成长的全域时空,凸显自我教育、以人为中心、重构师生关系的创新型课堂。

一、预学:寻找儿童成长的真实起点

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未学的内容提前通过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进行感知,激发学习欲望,预知学习困难,提出学习问题,从而寻找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起点,全面提升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质量。预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

1. 资源准备式预学

资源准备式预学,是让学生自主通过在课前准备共学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资源等进行预学。资源准备包括两类。其一,实物类的教具、学具,如查阅的资料、所需的实验物品等。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Growing Up》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要求尽量涵盖不同年龄段,并向父母询问拍照片的时间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二,非实物类的,如阅读书籍后的感受、提前准备的诗歌或歌曲等。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快乐成长》一课的主体任务是通过分析儿童身高,聚焦铁道部关于儿童买半价票的标准问题。教師课前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现有身高,并准确记录下来。

2. 体验式预学

体验式预学是指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等体验活动进行预学,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亲切的初步认知。如教师在执教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下册《泥条造型》时,布置了这样的预学任务:搓出泥条后进行组合,组合方法没有限制,并把组合好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课上,教师让大家互相观察带来的泥条作品,并说一说优点和不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搓的泥条粗细不均,这时教师就会提出如何搓出均匀泥条的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并加以解决。

3. 导学式预学

导学式预学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所提出的问题,指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起点的预学方式。教师的引导像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拆解学习内容,从而层次鲜明、思路清晰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教师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从颜色、气味、形态等方面描述这两种物质的特点,并填写预学单,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该学习内容的理解走进共学。

4. 延续式预学

学生上一节课的延学任务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预学内容和方向,帮助学生迁移学习方法,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能力的进阶。例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詹天佑》教学中,学生在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掌握了字词,概括了主要内容并且进行了质疑。在第二课时前,教师布置了这样的预学任务:回顾主要内容,并且总结第一课时留下的问题;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想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作者重点说了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这样做使学生对课文资料有一个整体把握,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有效地和第一课时衔接,并引出第二课时自主合作探究的共学环节。

二、共学:构建社会性学习生态场

共学是基于预学环节的深入学习环节,以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成长的质量为重点。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学生交流预学内容、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思路与策略;第二,在预学基础上,发现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的起点,基于起点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梳理预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如无法解决的、疑惑的、错误的、争论的问题等,这些“真问题”构成共学内容。在共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又要从学习生态场出发,以师生和生生间的对话、论证、分享、评价、质疑等活动为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1. 固定编组合作共学

教学中,教师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人数固定,小组成员固定,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又促进活动进度的持续性与统一性,同时保持组际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例如:教师在执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一课时,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分自然段读书,然后一起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这个环节就是采用固定小组进行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的同时积累语言。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着力于言语实践而非合作探究,尤其对于低年级而言,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感悟,提升朗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固定的4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一年级学生初步养成合作共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机动混合编组合作共学

机动混合编组的合作共学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随机分组,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形成机动的学习小组。机动混合编组的优点是可以组织学生分层学习,并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在于组织起来相对困难,组内学生间相互了解不深。我校在发挥机动混合编组优势的同时,力求弥补其不足。

例如:教师执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中的学问》时,课前先组织学生汇报预学结果。学生产生了两种较为有争议的方法。此种情境下,教师根据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把学生重新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带着思考共同学习交流。这一案例中,教师打破了常规的固定分组,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所持的观点现场分组,更加灵活也更有效率,但同时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三、延学:联结儿童的真实生活

延学是在共学基础上,以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任务为载体,以下一步学习为新起点的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延续性学习。它兼具将所学知识巩固、拓展和延伸,以及使学生个体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获得训练提升等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养成习惯、获得方法,进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延学方式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包括学科课堂的延学与综合实践探究性的延学。

1. 学科课堂延学

学科课堂延学就是既“延”又“研”地延展课堂广度与深度的过程,它既是共学的延续,也可以作为预学的内容。例如:体育学科的可视化延学主要体现在“体育会客室”。结合成长课堂理念,我校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与新时代的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在家中也能进行正确的动作练习。家长也可按照视频讲解辅助学生练习,形成体育教学的延学共育模式。微课视频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展提供了平台,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由学校走向家庭的翻转。

2. 综合实践探究性延学

这种延学是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和已有经验,对所学知识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是践行“会生活”的良好载体,同时大延学中又蕴含着成长课堂的预学-共学-延学的理念和思路。

其一,項目学习式延学。例如:在“自制健康饮料”这一项目学习课程中,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学生在每节课后都要进行相应的延学,如小组合作制作调查问卷、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处理、尝试制作满足客户需求的健康饮料、根据客户的试喝结果调整饮料配比、针对饮料定价进行市场调研、设计营销方案及广告推广等。项目实施涵盖了大部分基础学科的延学内容,实现了多学科融合的深度延学。

其二,角落课程式延学。角落课程是由学生自主组建讲师团队、自主制作宣传海报、自主招收听众、自主组织讲解、自主完成评价的课程,如学生探究开展的可乐喷泉课程。学生在角落课程这个大平台上发挥潜能、发展思维、提高素养,在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开辟了有效途径,角落课程也成为学校课程的一大亮点,由此实现了“校园处处有文化,角落处处有课程”的理念。

四、评价:精准描绘师生成长轨迹

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通过推行新评价,即革新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方法,为培养主动发展的人提供了一套全面而精准的参照体系。新评价通过精准发现师生成长和发展变化轨迹,为他们改善不足、激发优势、适应未来提供相对科学的指导。

1. 学生评价:聚焦学段个性化导向

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主性、社会性的发展特点,通过分学段的方式设计学生成长评价标准,使课堂育人更聚焦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和学段个性化重点。

其一,低年级:重点关注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通过设计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观察量表,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例如:关注“学生是否热爱分享自己的预学成果”“课堂共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举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延学作业是否充满期待”“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等与习惯、兴趣密切相关的重点指标。

其二,中年级:重点关注善于质疑、乐于交流的能力。真实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摇篮。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因此,中年级的学习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善于质疑、乐于交流的能力,同时设计了学生质疑与交流观察量表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状态。

其三,高年级:重点关注社会性发展。在高年级课堂,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创新意识、课堂文化生态等系列观察量表,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创新等意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的自评量表、教师观察量表。这些量表重点关注“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组长所做的组织工作”“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等与学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指标。

2. 教师评价:聚焦专业化成长导向

在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中,对教师的考察直接面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我们通过设计小学全域性成长课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课堂结构观察量表和课堂结构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育人更聚焦教师主动发展的诉求。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指向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的一级评价指标指向教师的讲解效度、辅助手段、提出问题、问题研讨、教学组织、教学反馈等方面。课堂结构观察量表、课堂结构评价量表等重点包括了“对学生预学的形式、预学完成的情况”“共学中是否解决了预学问题、共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延学作业评价时间和方式”等方面。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预学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青年教师应警惕“预学单”成为全新负担
发展有效预学下的阅读能力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的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的策略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类型及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预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