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敏
摘要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在教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针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创建了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助力教师思维品质提升。包括创建新星教师工作坊,提升新任教师的思维条理性;创建种子教师工作坊,提升潜力教师的思维系统性;创设学术委员工作坊,提升优秀教师的思维创新性。
关键词 教师思维品质;教学工作坊;思维清晰度;系统思维;学术委员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9-0024-03
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地中小学都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而助力学生养成高阶思维、实现优质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首先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下简称“巴蜀小学”)一直将提升教师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思维特点,分别为新手教师、潜力教师和优秀教师创建不同主题的教学工作坊,“选点突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初为人师的徐老师在新教师分享会上诚惶诚恐地表示,工作一个月以来每周都用心听学校的教师会议,可是有些时候还是听不明白具体要求,更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徐老师表示希望能够理清工作思路,做一个思维清晰度高的教师。针对像徐老师一样的初入职教师,学校创建了新星教师工作坊,通过“共识、共学、共长”的研修机制有效提升了新教师的思维清晰度。
1. 在“读懂、听明、说清”中明晰所处文化环境
初入巴蜀小学的新教师,首先需要熟悉学校文化,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有机衔接,达成共识。为此,学校设置了读得懂(读懂学校文化、课标教材、学生学情)、听得明(听明行动指南、学生需求、同事指导)和说得清(说清育人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疑问)三个基本目标。围绕以上目标,新星教师工作坊具体设计并开展了系列活动。新教师参与系列任务后,既达成了与学校理念、文化等的系统对接,又完成了对自身思维品质的一次完整研训。
以学校文化这一主题为例,工作坊设置了“我在巴蜀讲校史”体验活动,让新教师在学习校史之后还能把校史讲清楚。从抗日将领王缵绪用十万大洋买下张家花园创办巴蜀学校,到国文教员叶圣陶先生凝心聚力创作校歌等真实历史事件回顾,再到处处彰显着悠久历史积淀、厚重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氛围,新教师在巴蜀前辈们所倾注的家国情怀中读懂了校史,读懂了学校文化,更听明白了学校行动指南。在学校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徐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巴蜀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她声情并茂、逻辑清晰的讲述,让全体教师在红色记忆里共同寻找到巴蜀教育人的初心。和徐老师一样,工作坊中的其他新教师也通过这样的历练成长起来,《巴蜀建校宣言》《律动教育的哲思与畅想》《巴蜀三年行动纲领》,一份份行动蓝图,使新教师凝聚起共同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追求;《巴蜀教师职业素养》《巴蜀教师十项权利》《巴蜀教师十项义务》《巴蜀教师行为十不准》,一条条行为准则,使新教师的育人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和优化,新教师们逐渐把个人梦想和学校愿景融为一体。
2. 在接受团队助力中理清日常工作思路
在新星教师工作坊里,每一位新教师都身处“5+1互助小组”之中,小组里除了新教师自己,还有1名学术委员作为学科指导教师,1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指导教师,3名不同教龄段教师作为互助成员。为了更好地读懂学生、了解学情,学校拟定了《基于儿童学习状态的课堂观察与评价量表》,新教师在量表的指导下,系统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以期做到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小组还会在新教师参加每年一度的校级阳光杯竞赛时,帮助新教师一起解读课标读懂教材,研磨学情拟定目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助力试讲磨课和正式赛课,最后共同总结反思和梳理提升。
3. 在持续倾听与交流中明确自身成长路径
新星教师工作坊注重对新教师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让教师们从清楚、利落地分享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开始,稳步夯实思维品质培养的基础。音乐教师黄老师与新教师们分享了自己从一个舞蹈演员蝶变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经历,清晰地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明晰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评价的过程。工作坊帮助每位新教师在磨炼中持续提升倾听和交流能力,新教师学会了倾听同伴的故事、倾听学生的需求,其自身的思维和教育教学表达也越来越清晰。
日常工作中,教师面临很多现实的需要立刻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工作状态往往导致很多教师的思维方式多停留在点状的、片面的、碎片式的思维水平上,很难形成整体的、综合的、精准的系统性思维。“种子教师工作坊”则旨在通过系统培训和教学实战演练,帮助种子教师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实现从传统的点状思维到系统性思维的跨越。
1. 以设计课程框架提升教师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校的各类活动课程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因是多门课程融合进行,容易出现课程内容杂糅不清、教学方式简单叠加等弊端。工作坊正好以此为切入点,为种子教师设置了设计课程基本框架的任务,也增强了教师思维的系统性。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围绕育人方式变革这一核心主题,工作坊引导教师通过学习、体验、研究等活动,将该学科的教材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結合,以班队活动为实践平台,以回归儿童完整生活为旨归,开展“小中大课堂一体化”育人的教学实践。种子教师在工作坊的系列活动引领下,通过聚焦大单元和大任务,体验主题实践课学习,践行巴蜀律动评价,从主题育人、整体育人和全面育人的视角出发逐步优化课程框架设计思路,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整体性思维方式。
2. 以建设课程内容提升教师思维的精准性
在种子教师们共创的横纵关联的大单元、大主题和大任务课程框架基础上,学校引领教师进一步开展了主题活动序列化课程的内容建设,通过设置精准有序的“日课(日日清—口袋书、我的一天)、周课(周周做—掌中宝、我的一周)、月课(月月进—锦囊盒、我的一月)、期课(期期高—进阶榜、我的一期)和年课(年年长—成长树、我的一年)”等跨学科主题活动课程,提升教师知识储备及课程设计能力,助力教师思维品质的持续完善。教师基于不同节气、节日和主题开设了系列活动课,包括“粽子飘香端午节,月圆人圆中秋节,欢欢喜喜闹春节”等传统节日体验课,“运动达人体育节,我爱母语诵读节,探究之旅科技节,好好玩数学节”等学科节日体验课,以及“东篱农耕劳动节,浓浓师爱教师节,爱我中华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体验课。在活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们集思广益,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创造了温润的校园生活,落实落细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以团队携手共进提升思维的综合性
学校的种子教师们在工作坊中得到孵化,思维品质得到了系统性改善,改变了过去的碎片化思维、点状思维,学会了使用聚合思维以及思维导图等工具,并且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将育人各要素进行关联重构,建立体系。在持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他们也注重引领同事、同伴共同进步,努力提升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及共情能力。在这些暖心教师的引领下,学校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生动发展景象。如几位种子教师和同事们一起成立了“心情小屋”,开设心理健康小课堂为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并编写了“情绪管理我有招儿”等实用心理问题实践宝典。在携手共进的过程中,种子教师们逐渐从优秀学科人成长为卓越教育人。
对于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有自身特色的成熟型教师,创新已成为其迫切需要。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学校设置了学术委员工作坊,通过优化校本教研路径、拓展成长历练平台,引领他们走出舒适区,在更高远的目标下探寻自身发展重难点,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创新性。
1. 以创新教研路径提升教研创新能力
学术委员们是学校的“学术代言”,承担了打造“中华名校项目”选点研究以及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等学术研究任务。如学校层面推进、学术委员引领的“六个一挂牌课主题校本教研”(包括一个主题、一节印证主题的课例、一个学术委员的微讲座、一场说课评课的沙龙研讨、一次校长的专业引领、一个主题教学研究策略的发布),就是学术委员引领全体教师共研课堂、共磨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一个主题”确定后,学校会给被选中要执教挂牌课的教师发送“电子邀请卡”以增加整个教研活动的仪式感,让教师真正重视起每次学习研究的机会。挂牌课当天下午,教学部门还会准时发布学术委员和志愿者老师潜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的“物化成果集锦”,包括简讯、美篇、微视频、教研资源包、码书等。简讯、微视频、美篇让全体教师都能对当天的挂牌课一睹为快,教研资源包则包括课堂教学的教案和课件、教学小助手、课堂录像、研讨主题、中心发言、研讨实录、推荐教学策略等,让教师们在观课的同时,还能吸收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码书是律动课堂精彩视频的云端记录,教师们通过扫码,可以反复观看挂牌课视频,研磨课堂教学细节,便于学科团队和教师个人做持续的对比分析、推广运用。
挂牌课成为巴蜀小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抓手,新教师都期待自己能够早一天站上挂牌课的讲台,教龄丰富的老教师也因为深度参与了挂牌课的执教和后期研讨,激发和积累了更多的教育智慧,思维的创新度得到有效提升。挂牌课的目的不只是挂课,更挂出了学校提升教师思维水平、学术能力的决心。
2. 以拓展发展平台扩大教师创新空间
学校为学术委员工作坊的教师提供了各类开展教研活动的机会和环境,更搭建了各类成长历练的平台。如让名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工作室、领航班,带领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学术年会、巴蜀小学与区内外其他学校开展的联合教研、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等。从执教观摩课的教学经验积累,到各级各类的专题讲座、工作坊,教师们得以在群策群力中分享智慧,在共同历练中实现成长。
3. 以社会责任引领教师实现生命蜕变
除了注重學术成长,学校还十分注重提升名师的社会担当及反哺社会的能力。学术委员们走出学校,参加“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动,让巴蜀教师能够成为更多乡村教师以及所有需要帮助的教师的重要他人。坚持18年的公益行,让巴蜀教师在跨区域行动中,促进了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一次次的帮扶和持续坚守,教师们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经历了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的精彩蜕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师思维是属于教师高层次的能力—《教师思维论》序[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4(4):3-4.
[2] 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61.
[3]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4] 李政涛.重建我们的思维方式[J].人民教育,2016(Z1):43-44.
[5] 马宏,张超,张帝.项目学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J].中小学管理,2015(11):10-12.
[6] 赵卿敏.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J].教育评论,2002(1):31-33.
(编辑 杨晓梦)
注释:①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学校传统‘家文化办学的实践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11-69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