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吉洪,陈晓倩,赵 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020年5月,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办好继续教育”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项重大政策。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对办好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发展开展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议题,也是一个实践话题,需要深入探讨。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被视为我国第三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高教发展计划”[1],对全国高校及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深远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类型的“全领域覆盖”,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开放教育等,都能感受到“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巨大“冲击波”。二是教育空间的“全过程跟踪”,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多或少都与“双一流”建设实质性地“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三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链条设计”,“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地方本科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具体到继续教育领域,自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党和政府重大政策文件中对继续教育的时代使命、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改革举措等都做了周详的部署与安排,见表1,使继续教育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考察国家“双一流”建设以来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文件中对继续教育的描述与规定可以看出,国家从战略层面为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位,提出了要求,设计了路径。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强化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基础。因此,“办好继续教育”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在发展目标上,面对“双一流”建设,我国高校要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打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发展动力上,在国家“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办好继续教育”的动员和要求下,深化改革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最大的动力。继续教育的理念要从传统的以“创收”思维为核心的“GDP导向”转向满足人的学习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继续教育的重点要走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继续教育的格局是构建产教融合、校地联合的开放办学模式。在教育功能上,继续教育对象持续扩大,需求呈现多元化,功能不断拓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功能重在基于区域重大产业和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统筹各方教育资源向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技能包”。
表1 “双一流”建设以来国家重大政策关于继续教育的定位
1.办学理念模糊,吸引力堪忧
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与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可以说,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校发展高质量继续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比较模糊,传统思维的惯性比较大,尚未“切换”至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频道”,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不强。
从办学定位来看,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和核心。[2]反观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已将继续教育视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通过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布局,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构建高端培训体系,坚持“高端化、品牌化、全球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水平、高效益、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由此可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定位上与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办学使命来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普遍肩负着为学校“创收”的使命,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效益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关注的焦点,而教学质量并未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工作重点。部分地方高校在与继续教育学院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时,明确要求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必须上交给学校数额不小的办学收入,校院双方甚至会围绕“创收”数额讨价还价。这就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弱化了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公益使命。
从战略规划来看,与其他专业学院相比,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一般都处于边缘位置,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或五年规划)中属于“一笔带过”的角色,缺乏科学、长远、可持续的战略规划。与学科、科研、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后勤保障等相比,继续教育在地方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部分地方高校制定了继续教育方面的专项规划,基本的市场调研、专家咨询等程序也是缺失的,缺乏继续教育所特别要求的实践性和针对性[3],继续教育的项目产品、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等与区域企业、行业、社区的需求相差甚远,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强。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力堪虞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已进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战国时代”。对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而言,既受到“双一流”建设高校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继续教育产品的竞争压力,又受到新型企业大学“瓜分”继续教育市场的空间挤压,可谓是“内外夹击,前后受敌”,市场竞争力堪虞。
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高端化的继续教育产品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一般都能自觉提高站位,主动将继续教育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开发一流项目,提供一流服务,将继续教育视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双一流”建设高校还在政策引导、工作方式方法、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项目开发等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继续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如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设立继续教育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协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教融合生态经济需要,培养创新创业以及国际复合型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提供高端化、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4]
另一方面,企业大学的兴起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大学是“集合教育、管理、战略与变革为一体的综合体,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另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给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5]如腾讯的青腾大学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协同合作,聚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华为大学秉承“产生人才”和“西方职业教育”的两个基因,通过培训为员工赋能,提升员工的能力。海尔大学坚持海尔集团“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开展以“观念、案例、互动、传播、创新”为主线的培训活动,助力每位员工成为自己的CEO,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国移动学院开设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最佳案例等课程,为中国移动纵横市场助力扬威。企业大学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端的项目产品、特色的营销策略等,“抢走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3.组织保障不力,可持续发展力堪虑
如前文所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大潮中,地方高校往往将工作重心、优质资源向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倾斜,而用于继续教育上的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组织领导也相对不力,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后劲,可持续发展力堪虑。
一是优质资源不足。在教育教学平台上,地方高校一般倾向于优先安排给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只有在资源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给继续教育分配一定的资源。在办学经费上,主要依靠继续教育学院自筹,地方高校要将有限的办学经费用于教学、科研、人事等重要的专项工作上,导致部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经费难以为继,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在师资队伍上,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专任教师,几乎要全靠专业学院支援,通过聘请“外援”来为学员授课;在师资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以高校理论型教师为主,而企业、产业、行业的工程师型师资较少。
二是组织领导不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及科研成果培育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机构完备、领导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比如,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一流高峰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一流高峰学科建设等。相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一般都由继续教育学院自行组织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层面基本上没有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也没有成立由知名企业家、行业精英、产业资深工程师、政府领导、高校学者等组成的继续教育发展委员会。这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有力的工作抓手,组织保障不力,可持续发展力有待提升。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动员令,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6]对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而言,内涵发展就是以深度变革的方式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建立新的发展秩序。
1.凝练办学理念,增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吸引力
第一,回归继续教育的初心。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提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把人的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最新形势、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重新审视继续教育的时代使命、未来愿景和价值观,走出继续教育是地方高校“创收来源”“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等工具性价值陷阱,将继续教育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大学的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中心任务和根本方向聚焦聚力,同向同行,同频同步。
第二,重视继续教育的规划。地方高校要从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制订适应学校发展实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继续教育发展规划,要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中去,成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点上,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哈佛大学对继续教育的定位是推行大众教育(popular education)理念,旨在尽力满足社区大众对高等教育权利的需求以及人的发展需求。[7]因此,地方高校要制定专项的继续教育规划,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目标定位、核心指标等做出科学的规划。
第三,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比如西部地方高校可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丝路学院”,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东部地方高校可以努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开设数字经济方面的继续教育产品,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服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地方高校提供各种办学资源,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知识更新提供模块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三是服务区域产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为区域重大产业的一线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产业课程,面向区域产业建立规范化、动态化、灵活化的继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2.转变办学模式,提高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
第一,加强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地方高校要主动走出“象牙塔”,主动面向企业、社会、产业办学,加强与知名企业大学的合作,通过师资互聘、课堂互设、核心课程共享等形式将企业大学的理念与资源引入高校,实现“大学的企业教育”与“企业的大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学员,努力办好有理论高度、市场深度、人文温度的继续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地方政府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手。
第二,打造继续教育高端平台。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浙江省属高校为例,可以与杭钢集团、宁波方太集团、台州吉利集团、温州正泰集团等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搭建校企平等合作、开展培训教育的平台。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继续教育学员讲授“浙江精神”“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浙江现象”等品牌课程,也可以组织继续教育的学员走进知名企业的车间、实验室等开展现场教学。二是创新网络授课平台。地方高校要顺应信息化、开放化办学的趋势与要求,面临新冠疫情的影响,要大力引入MOOC、SPOC等教学形式,积极发展网络教育,开展线上教学。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自主研发同等学力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会计(律师、实验室、编辑出版等)行业培训平台、成人学历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等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第三,开发区域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产品。区域特色是地方高校的底色,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永恒的主题。在继续教育产品的设计上,地方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地域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师资力量等开发和设计区域经济社会重大产业急需的继续教育学分课程、职业资格认定和标准体系等。在继续教育类型的开发上,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开发多样化、立体化的继续教育类型体系,如资质认证类、科学研究类、工程技术类、在职进修类等,满足区域从业人员职业转换、能力提升对新形势、新领域的体系化教育教学培训的需求。在继续教育形式的安排上,地方高校可以在面授研修班、短期集训班等传统形式之外,依托学校的办学资源探索项目式、模块化、互动式的教育教学培训,大力发展“线上教师辅导+线下自主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化、灵活化。
3.健全组织结构,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力
第一,强化组织保障。美国著名学者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在研究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演变过程时发现,企业组织结构是随着经营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得出“结构跟着战略变”的著名结论。[8]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适应学校的战略变化,适时变革组织结构,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为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加快成立两种类型的组织机构:一类是协调性质的非常设性机构,如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权威认证机构等组成的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领导、咨询、审议、规划、论证等工作,指导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另一类是地方高校设立专门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如继续教育管理处等),全面负责并统筹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确立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全力打造高质量、特色化的继续教育产品,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有人负责、有人尽责。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要通过制度创新,为继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实施继续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地方高校要建立高等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继续教育质量报告》,让广大学员、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了解学校继续教育的特色产品、质量要求等。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协同机制。从内部来看,地方高校要理顺继续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之间的关系,加强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以师资、平台、项目为纽带,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做优、做强继续教育。从外部来看,地方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社区的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建立一套与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如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健全考核制度、优化分配激励制度、完善质量监督与评价制度等。四是优化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地方高校要通过广泛、深入、精准的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和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最新要求,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以教支服、以服促教”的继续教育运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努力创新校地合作机制、质量保障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等,持续优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第三,整合优质资源。一方面,深度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对校内资源进行深度调整与重新配置,坚持办学术性与开放性相融合的继续教育。在此基础上,招募与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师资团队,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教师。另一方面,有效开拓社会资源。在地方高校“聚全校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需要大力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对于继续教育规模较大、校内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地方高校来讲,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继续教育需求较大的地(县)市设立城市学习中心,为社区学习者、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同时,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的合作,面向地方政府重点项目和区域重大产业,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定期开展学习培训。这既可以解决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也可以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