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新阶段以及構建新格局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民族地区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融、培”,做好产业发展文章,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临夏州;产业兴旺;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产业扶贫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巨大实效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工作和重要前提,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乡村活力的源泉。民族地区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过渡期,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分别作为精准扶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持久战的重要任务,做好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助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临夏州产业扶贫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去年11月,随着东乡县、临夏县的脱贫摘帽,“三区三州”之一的临夏州共有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市也全部摘帽,解决了历史性的绝对贫困问题。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是重要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对于“十四五”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近年来,临夏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构建产业体系,集中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不断在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业科技培训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临夏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夏州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率也在逐年提高,但相比其他地区,差距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支撑体系不强、农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投入保障能力不强。
二、临夏州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和重点。“十四五”期间,临夏州要顺利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必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突出“特”“融”“培”及“党建”,集聚能量奋发进取。
(一)着眼于“特”,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品牌建设,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进一步夯实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借鉴“兰州百合”“平凉金果”模式及临夏市积极打造“折桥湾”品牌的做法,以生产绿色农副产品及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为目的,统一建设临夏地域品牌,用一个大品牌向外宣传推介,逐步提高地域品牌知名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进一步增强商品意识,鼓励在大品牌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探索建立从地头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测和溯源体系,以高质量创出好品牌,切实做到“种出来种出好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格”。强化宣传力度,加大在电视、报纸以及网站、微信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民俗文化展示馆,进一步丰富以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临夏文化、临夏故事于一体的展示形式和内容,适时举办专场推介会,扩大临夏优质农产品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二)着眼于“融”,大力拓展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接二连三”发展六次产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引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补链强链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要注重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市场分析研判,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切实做好农产品和市场的对接,通过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仓储,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措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持续推进科技兴农。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旅游、绿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等。
(三)着眼于“培”,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力度,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优势项目,继续引进一批农业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立足实际,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投入产出率高、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积极推进院企合作、科企合作和银企合作,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带动服务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扶持和发展一批,同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协作,提升合作农业。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科技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要做到主动对接、上门培训。要打好职业技能培训攻坚战,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让新型农民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要建立健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四)着眼于“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化发展。一是要思想上重视。基层党组织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线阵地”,要明确制定具体落实的工作目标、计划台账、措施清单,把责任落实到人头,把任务落实到地块。要强化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模式,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产业结构调整一线。二是要科学谋划。基层党组织要科学规划,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抓好培训推动产业落地落实,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搭好桥”,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保障。紧紧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针对北塬镇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产业不断壮大,基层党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实际,不断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大胆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到那里,党建工作跟进到那里,开创党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是主角,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挽起袖子沉下身子,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积极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方向及请受益群众现身说法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群众思想上的顾虑与担忧,引导广大农民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去。
参考文献:
[1]推进彰武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邵会成;刘时静;李敬岩;张纯信;张宏远;李晨;吕林辉;洪长春;黄雅芝;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7-28
[2]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石磊;吉林日报;2019-06-17
[3]以产业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祁金芳;民族日报-2021-06-05
课题名称:该论文为2021年度甘肃省社科联与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金会联合项目(项目编号21ZC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祁金芳、女、回族、甘肃临夏市人,1981年1月出生,中共临夏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