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龚庆武 杨军
摘 要:针对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建设,文章阐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案例整合、教学模式改进、考试形式改革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有益成果,展望了未来的课程改进方向,为新形势下面向硕士研究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教学案例;课程优化;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9-0131-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stat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teaching cas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mprovement, and examination form innovati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from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improving direc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follow-up course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enable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for master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teaching case; course optimization; professionals
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是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专业课程之一,其授课对象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旨在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在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上的基础理念和专业知识,辅导其在未来的工作和就业上有更好的愿景。事实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继电保护工作人员,通常在电力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检修、调试和技术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随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1-3],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持续探索和发现在当前社会形态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及相关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找到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有助于科研创新能力塑造和独特个性发展的适用培养模式。一方面,需注重“工学”结合,开展不同短路故障工况下的保护算法案例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理论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治学态度和集体协作精神方面的培养[4-6]。
本文阐述了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的基本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多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并系统地总结了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成果,对未来的课程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课程基本情况
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教材为《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第三版)》(杨奇逊、黄少峰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开课时间为每学年第二学期1~8周次,课程设置32学时,理论学时26学时,实验6学时,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二、课程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课程内容
近年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一直追随着电网革新的脚步。随着数据采集、信息通信、计算处理和现代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亦从单个电气元件构成的电磁型保护,发展到如今广泛使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乃至服务于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智能化继电保护、网络化继电保护装置[7]。
为适应当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应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保护新技术、新原理的授课环节,尽可能淡化及避免过多过繁的公式推演,侧重从机制上讲清保护动作原理及其定值配合策略。除此之外,宜及时把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现场的运行信息、管理方式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变电站现场的工作环境、运行职责及相关保护运维管理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觉学习兴趣,促使整个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参与。
在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适度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电气行业资格认定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意义上对实操和实践环节进行强化。在保留电力系統继电保护基础理论模型解析的同时,针对硕士研究生解决电气二次领域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即:不仅要保证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相平衡,而且要彰显电气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
(二)教学案例
当前适用于继电保护技术与运用课程的教学案例还较为缺乏,案例模型的精确程度和覆盖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吸收和借鉴国际继电保护领域的案例教学经验,建立以硕士研究生为中心、以教学案例为媒介、以解决保护运用问题为起点、以小组集体讨论为手段的综合教学体系,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同参与和交流对话,引导学生认知、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找到攻坚克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