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
【摘要】教师使用线性课堂教学模式,对单元主题不够关注,缺乏单元层面的知识统整理念和教学实践,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单元统整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各个知识点,从单元层面将所有核心知识统整教学,统整思考,统整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元统整;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小学统整教学是立足于小學科学单元视角有效统整一系列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有效兼蓄单元内容的主题功能和主题框架,着眼于更广泛的单元主题层面,提炼单元中每一课的核心知识点,串联或者并联,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以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优化教学流程,统整设计单元中每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视野得以拓宽,具备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了单元统整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强化与完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单元统整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一)关注学段特点,整体考量教学目标
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总目标及每个学段的目标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遵从这些教学目标,在单元统整教学理念下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升教学目标的层次,从最基础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发展到从单元的角度设定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来,为他们后续持续学习,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程,保持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与探究热情,发展对自然和科学的认知,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内容,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逐渐建立起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大处入手,不局限于基本知识点,而是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帮学生建立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段目标,总体可以连贯起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所有课程内容环节的推进都以学段教学目标为基准。以“物质科学”部分的教学为例,1~2年级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常见物体外部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材料,了解常见的力;到了3~4年级,就需要能够测量并描述物体特征以及材料的性能,描述运动、认知力的作用,了解各类不同形式的能量。
从上述4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来看,是可以明确衔接上的,并且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得更加深入。单元统整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大观照,小处入手,注重综合设定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关注整体目标,大于各个分目标之和。统整后的目标必须立足单元教学需要,体现教学追求。同时,细化目标,把本单元每一课的目标都具体化,并且所有课程环节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1]。一般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后面的课程要兼顾前面课程内容的复习,并且要将前面内容的应用展示出来,每一课都做到对本堂课内容的教学和对前一课内容的应用。这样,学生的基础会越来越牢固。
(二)将内容融入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材要避免过于烦琐,要简化,有头绪,让教师和学生轻松抓住重点,加强核心内容的整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关注知识和应用的联系,总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立足单元主题,努力体现单元知识内容,运用教材但是不局限于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身心发展情况、知识能力基础来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突出目标的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目标设计更有层次。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向,将师生活动维系起来。制订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是推进教学的前提[2]。注重统整后的单元整体性,目标设计必须将所有核心知识点建立成知识系统,并且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立足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设计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等,特别是学习情况。教师清晰地掌握学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优势与劣势等都有明确的了解,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不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不增加学生负担,确保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水”这部分内容时,水的三态变化都会在单元里出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释这些内容,如果解释得太深太复杂,或者设计的实验是学生能力范围内无法完成的,则很难完成当堂课教学目标,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实现[3]。学习后续内容时,之前的内容有一定欠缺,对于学生来讲,如同知识的建筑有一层是薄弱的,则后续很难再构筑更高的建筑。
在单元统整理念下制订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最终的效果与成败,影响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方式方法设定、教学媒体应用以及后续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根据总体的能力培养目标来分解单元目标,再根据单元目标分解每堂课的目标,再根据单次课程内容的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除了内容以外,教师还要关注教学的难度层次,立足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来设定教学难度,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培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4]。
二、单元统整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以“水”这一单元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时常接触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认识水的几种形态,构建物体三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物体的各种形态变化打下基础。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认知一种事物通常较为单一,特别是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他们还不懂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对于发现事物的特点、描述事物特征还很生疏。对于物体的观察,学生通常不知道怎样下手,不知道教师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5]。因此,在观察活动中,教师除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意识开展教学活动外,还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记录和表达,学习如何运用科学语言来描述事物。
从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开始,教学目标要以单元统整理念为先导进行设计。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是:“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这堂课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水会流向哪,通过哪些方式消耗。为了给后续教学做准备,教学内容要丰富和全面,覆盖水的三态变化,为下一课埋下伏笔。
第二课“水沸腾了”,科学概念目标在于了解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之后水的温度不再变化。教学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准备了基本的实验工具,为学生展示水是如何汽化的,同时增加部分与水的沸腾有关的拓展内容。例如当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一定是100℃,可能是多少℃,用实验验证一下,待水沸腾后,温度计示数就不再变化。教师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看待问题的广度。
第三课“水结冰了”,科学概念目标是认知温度下降到0℃以下,水开始结冰,形态变化,释放热量。在这一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的冰是什么样的,是否感受过冰水混合物和单独的温度比较低的水的差别。学生通过生活认知,深入了解了水的结冰现象。
第四课就要学到“冰融化了”,将第三课与第四课结合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能量的转化与传递,将能量传递的概念不断传导给学生,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后续再慢慢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整个单元讲到这一课,已经从水的基本状态、基本特征发展到水和其他物质的关系。第六课“加快溶解”与第七课“混合与分离”都是这部分内容,老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认识物質能在水中溶解的特征以及外界环境对溶解的影响。将三堂课当作一个小的单元,帮助学生认知溶解知识。
这一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先引导学生研究物质变化、水的三态变化以及三态之间的转换,再延伸到溶解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注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这种变化是否可逆?如果是可逆的,在发生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变化?”每一课都要关注相关内容的复习和调用,调动同一单元的其他内容,让本堂课的学习更加轻松便捷。从大单元的角度来看待每一课的内容,最终让学生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与教材设计者、课程设计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增进认知理解,通过与教材对话,引入单元统整教学理念,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生成。以单元统整理念引导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帮助学生探索并拓展学习内容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让单元课程教学更加全面、丰富、有创造性,加强核心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敏.教科版小学科学“运动和力”单元若干问题的辨析与应对[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11):33-36.
段淑霞.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教学中STEM理念的渗透[J].学周刊,2020(36):95-96.
丁向华.享受童趣味 玩出思维力——小学“慧玩科学课”例谈[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72,74.
沈全荣.细节成就精彩——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学细节的思考与实践[A].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谢从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西安会场)论文集(五)[C].重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