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淇文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不单是美术技能的传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也是小学美术科目教学的重要教育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教育的方向开始引导学生从课本教学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学生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传授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学科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技能发展;融合意义;融合策略
一、前言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以及纠正小学生在“快餐文化”影响下畸形的审美观,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美术科目中蕴含着优秀的艺术素养、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应发挥小学美术课的教育功能,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得到艺术气息的感染,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绘画技能的同时,从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思想内容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二、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相结合,可以将美术课堂教学美容、美术学习环境、美术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获得立体化的美术学习空间,得到美的感受,并在良好的美术生态中受到熏陶,从而强化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教育强调的是美术学习的整体性、生态性,将课堂学习演变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结合美术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校园里都能感受到美术中所蕴含的“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美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让学生的思绪融入到美术作品的意境中,鼓励学生去自主寻觅,去发现身边的“美”,把美术变成一种态度,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成绩。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新教改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美术不仅包含着艺术的“美”,同时还包含着生活的“美”。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和领悟身边的“美”。审美教育融入的教学设计将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尽情徜徉,通过良好的氛围营造,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的提升。通过审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思维模式、欣赏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符合当前素质化教学理念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文化气质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观念,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策略
(一)趣味情境设计帮助学生领悟劳动之美
现代化课堂带来了多彩的教学资源,也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小学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不但用眼睛观察,更需要在心灵上与教学素材进行互通,将欣赏过程与感官感受进行有效结合,给课堂带来新的色彩,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以一年级的《寻找美丽》为例,为学生创设一个布满金色麦田的氛围,将一些乡土资源都融入到教学视频当中,利用其直观性、丰富性、形象性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用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生活与美术学习联系到一起。对于小学生来讲,对于“美”的感知需要立体的感官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思想上的感悟,让学生去体会麦田的收获之美,以及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劳动之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进行基于生活的绘画欣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从而实现了审美教育的教育价值。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在心灵的触动中绘画作品会更有感情,发展了学生的美术技能,实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
(二)创设实践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领悟自然之美
小学美术教师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美术活动氛围,可以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且引导学生们去掌握美术的精髓,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专业技巧。现代美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发现美术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让学生们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身临其境的主动学习,学生们仿佛融入与整个艺术的氛围里。比如在小学美术一年级《美丽的植物和动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目的地可以设置为植物园或者动物园,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植物园里的各种美丽的花朵,动物园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绘画素材,相比教材上简单的图画,这种活灵活现的绘画素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学生也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氛围的渲染下,学生不但能够观察、思考,并能够获得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间,提升美术学习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生态环境的感受过程中能够领悟自然之美,实现立体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同学们积极和教师一起分析思考如何用画笔呈现出自己看到的事物,不同事物最鲜明的特点有哪些。趣味的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美术思维宽度,极大地加深了对所学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构建合作课堂促进学生领悟文化之美
美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且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审美观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学生和老师之间一起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轻松氛围。学生的内心对教师的点评或者互动是充满渴望的,学生们喜欢这种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完成美术的活动,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思考,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不同的民间艺术品的时候,就可以針对木板年画与学生展开拓展讨论,然后教师提出引导性的讨论主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木板年画”、“年画寓意着什么”或者“为什么这种样式的年画会被称作木板年画”。然后和学生一起制作年画,通过合作教学中的教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年画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文化之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应该注重当前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善,强化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与美术产生共鸣、产生联想,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美术中的专业技巧,还能为学生后续的美术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盼. "美"与"术"共舞——试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J]. 速读(中旬),2020(5):139.
[2]何玉秋.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2021(16):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