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贺小康,吴清明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 4300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肺部炎症,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广泛[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少数伴有肌肉痛及四肢无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咳痰、头痛、咯血等,重症患者常有呼吸衰竭[4-6]。因此,早期判别该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包括外周血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SAA与血清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AA/L)、D-二聚体,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这些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每个指标是否可用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及三者联合检测是否对预后有判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2月26日经本院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1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完成了本研究要求的实验室数据采集及临床病情评估,临床病情评估判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7]诊断标准,按临床特点将病例分为出院、好转、加重和死亡;(2)研究复合终点2020年2月26日之前的治愈出院患者及死亡病例;(3)2020年2月26日在院正在治疗的病例,住院时间14 d以上。排除标准:(1)3次实验室数据收集不全者;(2)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及慢性肝肾疾病等患者。116例患者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33~89岁,平均(61.4±12.9)岁。本研究经武汉科技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统计2020年2月26日之前出院及死亡例数,分3个时间点采集实验数据:入院时、住院3~5 d、复合终点时,采集外周血检测SAA、SAA/L、D-二聚体,同时判定患者病情转归。
不同转归入院时SAA、SAA/L、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入院时SAA、SAA/L、D-二聚体与预后的关系
不同转归住院3~5 d时SAA、SAA/L、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住院3~5 d时SAA、SAA/L 、D-二聚体与预后的关系
不同转归复合终点时SAA、SAA/L、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ROC曲线显示,在区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和死亡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分别为SAA+SAA/L+D-二聚体[0.995(0.985,0.998)]、SAA/L[0.981(0.956,0.987)]、SAA[0.969(0.934,0.986)]、D-二聚体[0.928(0.823,0.948)],三者联合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效能最高,见图1。
图1 SAA、SAA/L、D-二聚体及 SAA+SAA/L+D-二聚体三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
表3 复合终点时SAA、SAA/L、D-二聚体与预后的关系
随着3次检测时间的不同,SAA、SAA/L、D-二聚体水平也有明显的变化,在病情变化过程中,死亡患者SAA、SAA/L、D-二聚体3个时间点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出院患者。且死亡患者3个指标均持续增高,尤其D-二聚体在复合终点时达最高峰,而出院患者则持续下降,见表4。
表4 3次检测SAA、SAA/L 、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通过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结合呼吸频率、脉搏、动脉血氧分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分型及病情变化,但这种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寻找可简便、快速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室指标,尽早采取重症监护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有效降低死亡率。
房晓伟等[8]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而淋巴细胞绝对数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陈亚娟等[9]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疾病程度越严重,水平升高越明显。邹青旭等[10]研究发现,重型患者血清IL-2R、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型,水平越高,病情越重。还有文献报道SARS-CoV-2感染后,体液内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以IL-6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它是疾病由轻症转为重症的重要原因[11]。
此外,有大量呼吸道感染相关文献报道,SAA的升高主要见于病毒、支原体、细菌感染,其灵敏度高于C-反应蛋白[12-14]。SAA是一种可用于监测肺炎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主要是由细胞因子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肝细胞产生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性疾病的活动期,SAA可急剧增高。还有研究发现,SAA具有诱导巨噬细胞促炎基因表达的作用,其作为炎性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得到广泛关注[15]。SAA具有促炎作用,在SAA浓度低至10 μg/L时,就具有诱导趋化因子和趋化白细胞迁移的能力。当机体受到多种炎症刺激12 h后即可达到峰值,约为正常水平的1 000倍。有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具有大量的IL-1β、γ干扰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可能导致Th1细胞活化,而重症患者相较于非重症患者,体内IL-1β、IL-6、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浓度更高,从而诱导肝细胞产生的SAA大量增加[16-17],这提示SAA水平变化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情变化、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是反映机体内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炎性活动中,由于病原菌的侵入,引起机体促凝物质大量释放,会对人体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内皮下胶原被暴露,凝血系统激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提示D-二聚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淋巴细胞也是重要的实验室指导炎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数据观察到SAA水平在疾病从轻型到重型、危重型过程中上升,而淋巴细胞数目进行性下降,由此考虑到SAA/L可能更有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变化。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SAA、SAA/L、D-二聚体水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都有较好的判断准确性,因此,早期监测此三者的水平变化,早期进行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