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少明
摘 要:美术教学是德育渗透重要的实施途径。美术课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做到“与美同行,以美育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精选教学内容、开展节日活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捉住偶发事件中的教育契机和利用多种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德育教育;行为规范
问题的提出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教育和美育活动。美育和德育在教学实践中互相并存、彼此依托并互相渗透。美术教学是德育渗透重要的实施途径。那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呢?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把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的教学活动。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术课程,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在美育中自然而有效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是笔者在实际课堂上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的几点策略思考。
一、精选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小学美术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备课时,教师应全面、充分、深入地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美术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用优秀的中外名画,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优秀的中外名画是德育渗透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欣赏评述,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潜移默化渗透德育的作用。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傅抱石的《屈原泽畔行吟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都是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外名画。
案例链接:在执教《端午节》一课时,采用多媒体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边欣赏傅抱石的《屈原泽畔行吟图》,一边听教师讲述屈原其人其事和端午节的由来,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此时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就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学生动情后有跃跃欲试之意,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情景,收效良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
2.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著名画家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
案例链接:在执教《动物唱歌的模样》一课时,引导学生欣赏徐悲鸿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介绍他的生平和趣闻轶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画家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
二、结合各种节日,形式多样地渗透德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各种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渗透活动。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等,适时调整课程中的德育要求。
案例链接1:在上《老师,您好》这一课时,恰好赶上教师节,我就把作业调整为做一张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传统德育要求。
案例链接2: 2015年4月—5月我校舉行为期一个月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邮票设计大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共1200多人参加邮票设计大赛。德育开放日邀请了佛山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梁再兴女士给同学们开了一个《抗战邮票故事会》的讲座,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活动。此次活动向师生宣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内容,学习抗战人民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引导同学们提高思想觉悟,牢记使命,增强责任感,努力全面发展自己,争做文明合格的小学生。
三、注重美术课堂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以习惯铸造品德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渐形成的、不轻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笔者在每次接到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首先跟学生订好规则,无规则不成方圆,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根据南海区中小学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的评价标准,在培养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规范时,对学生作如下表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每节课都进行小组 “‘我最棒’行为规范比赛”,通过学具的准备、场地清洁情况、举手发言和完成作业情况等多方面来进行课堂行为规范评比。下课前进行统计,获得红旗最多的小组获胜,组内成员可以到老师处获得印花一枚,印花印在美术书的扉页上。学生看到红花就特别高兴,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完成作业可以得到红花一枚,让学生画画的热情更高涨,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另外,回答问提前要求学生先说“请听我说”再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上课就更专心了。
实践证明:经过一个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美术课堂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课也越上越轻松,不用再为课堂秩序疲于奔命,良好的品德将会在习惯中自然养成。在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美术的德育渗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
四、偶发事件中的教育契机,引领学生品格成长
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用专门进行,可以灵活把握。有的在导入环节,有的在讲授新课环节,有的在实践活动环节,有的在点评环节。如《青花瓷》一课时,我就向学生推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课后他们去看这部纪录片的话,肯定受益匪浅。如果遇到偶发事件中的教育契机,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链接:记得有一次上一个特别活跃的班,有个男同学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把作业画成了“屎”,还到处拿给身边的同学观赏,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日本的博物学家盛口满的作品《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笔者借这个机会介绍这本书给学生,这是一本画“屎”的书,它与一般的科普物不一样,它更强调一种思维方法和观察方式。它就像导航,让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让人忍不住寻觅大自然的美。
上课中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乱原计划,这是教学中经常发生的事。由于它是备课范围以外的时,教师没有多少心理准备,这就考验教师的课堂智慧了。案例中适当的引导,巧妙地向学生渗透德育,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像这种“见缝插针,随机育人”的方法,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德育渗透的影响力
在教学评价环节,笔者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采用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
书写作业评语时,不但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而且更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以激励评价为主,笔者深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画得好的同学,不吝啬赞美之词。如:你的想象力很丰富,造型表达能力很强。你的作品活泼大胆,线条流畅。画面中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看好你。基础相对薄弱或者不自信的同学,我们可以写下鼓励性的评语,如:老师希望你能大胆的表现,不要有所顾虑。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做到的。加油!如果遇到课堂纪律差的同学,可以直接指出。如: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做学习的小主人。评价还可以是课堂外行为习惯方面的评价,如:见到老师,你总能很有礼貌地问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评价还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的优势,全方位地渗透德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美术的核心素养,争取让学生能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与美同行,以美育人”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罗虹. 美术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7(12):63-63.
[2]王进川. 论徐悲鸿技融中西的艺术创造[J]. 文学教育(上), 2015(04):119-119.
[3]朱徐小. 浅谈如何在国画教学中渗透德育[J]. 知识文库, 2017(21):1-1.
[4]周晓勇. 小学美术情趣教学策略浅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2):151-151.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师范附属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