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命越来越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着重论述了初中生应具备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培养措施,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德育;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坏习惯也会将我们拖入深渊。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具有学习习惯的人能够不断地吸收新事物、新知识。当今社会,高科技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对人才的德育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习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许多人认为学习和道德教育是两码事,但是作者所说的是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比学到的知识的多少重要。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而教学中的学习习惯培养更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因此,初中德育教師应从学生客观实际出发,把思想品德课渗透到学习习惯的培养中,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
中学是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转型期。他们一方面逐渐摆脱了幼年纯真的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不强,缺乏自我控制力。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中学生应具备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知识的运用,即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地运用知识。所以,在学习中,学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自主学习的习惯,即在学习中,学生主动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学习能力;第三用心听讲的习惯,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习上的突破;第四,敢于质疑的习惯,即在教学中敢于质疑学习内容,并在质疑中认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五,合作学习的习惯。《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合作学习也同样重要,因此,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积极地互帮互助,展开讨论,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二、初中德育中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1.确立“终身学习”教育目标,培养中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要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往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是片面的。很多学生坚持学习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进入名校。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方法不但容易误用,而且容易缺乏后劲。有的学生在分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不能长久坚持。为此,教师要不断纠正初中生的学习误区,有效地培养他们对终身学习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对每个人一生发展的意义。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中学生德育中,教师可以选择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和历史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坚持不懈的动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在遇到困难或厌学的时候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坚持学习。老师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不断扩展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道德意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2.注重思辨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思辨”是哲学的专业术语,“思辨”的对立理论是实验主义。简而言之,思辨就是要我们用逻辑分析,从定义、规则、规律中确定新的理论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辨也是一种进行思考锻炼的方法。因为生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冲突,初中生在学习中往往注重感性认识,而难以形成理性思维。为此,初中德育教师应该利用思想道德内容中独特的思辨教学,让学生在理论探索中拓展、深化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自我价值为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正面和反面的对峙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将这种发散性思维扩展到学习中,从而学会透过表面看本质,实现自主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习惯
理论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验证理论的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初中德育教师首先要把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运用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其次,在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即结合理论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关注度;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的意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利用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有鉴于此,教师应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例如在教育或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与德育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引发学生思想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和乐趣,还能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积极合作,积极寻求帮助。协作学习意识一旦形成并付诸实践,假如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自觉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有效地缩短与其他学生的距离,而且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利用课后习题拓展培养学生反省学习习惯
无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习题与作业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为此,初中德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习题训练的功能,运用针对性强的作业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的设置方面,一方面要遵循“课堂学习,课堂消化”的原则,把大量的作业转化为课堂小测验,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从而顺利实现知识获取和知识巩固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堂作业的批改,即教师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批改。
结束语: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不错,良好习惯的培养重在持之以恒,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而这种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是引导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初中德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思想意识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一哲.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9.
[2]马景宏.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J].教育教学期刊,2019,16(2):110.
[3]宋兰兰.论素质教育下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J].2018(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