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伟嘉 黄咸强
◆摘 要:“课程思政”是要实现课程的“大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叠加,而是渗透融合,实现你课程中有思政,思政中有课程的状态。文化类课程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基础,将文化类课程与特殊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使课程思政内容更接地气,进而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以其促进特殊时期青年一代的文化引领。
◆关键词:特殊时期;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病毒给全球经济、国际关系都带来了较大影响。我国在党中央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取得了国内抗疫的阶段性成效。纵观世界,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国外反流总有发生,间歇性反复不可忽视,我们进入了疫情时起时伏的特殊时期。这一特殊时期在赋予青年一代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高校最为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高地,怎样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和时代当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大学生坚定爱国理想与民族信念,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心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理念的内涵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根本任务,学校要深化高等教育高质量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育才作用。课程思政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课程育才、活动育才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和环境资源,发挥环境育才的相对优势,无处不在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不是将学科知识和政治理论简单机械地相加,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硬植入,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育人体系,要在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找准时机、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高校各项教学内容与教书育人有机协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相辅相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与传统教育形式中把思想政治课作为育人主要方法的观念不同,高校“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为手段,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思想引领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带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
二、特殊时期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当代世界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既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也是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文化虽“软”,却是毋庸置疑的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与支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唤起青年一代浓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这也是高校思政课程建设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措施与实践
文化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类课程主要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瑰宝。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多彩的文化,一直被继承和发展。高校更应该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文化自信结合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文化的传承正是当今特殊时期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一)以特殊时期为背景,结合文化自信内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让课程思政内容自然的贯穿到教学中,把握适当准确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在传递文化自信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道德情操、职业素养等思政教育实现文化类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抗疫英雄事例,许多“逆行者”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如中国留学生吴芃运用专业知识每天更新疫情趋势图得到英国官方点赞,这些是对学生進行基本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好素材,势必会引起学生的精神共鸣,激励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工匠精神,运用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构建“一个核心、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课程思政教育培育体系
本文结合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特殊时期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一个核心、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培育体系(图1)。该体系以文化自信教育为核心,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把课程思政培育体系分为基础级、提升级、高阶级三个层次;整合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四个整合。
(三)后疫情时期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评价
针对于后疫情时期的思政课程的时代需求,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已无法满足此方面的评价,在秉承着“以生为本”思想的前提下,以文化课教学为主线,搭建课程思政的桥梁,并选取能够与疫情巧妙融合的引申思路,使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将教学中原有的失控感、焦虑感变为新鲜感、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要为每个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的教育理念进行评价,通过教学后的人文素质进行比较来判断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效果。主要是从三个观测点进行观察,分别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评价以及学生学业成绩三方面。课程思政的探索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特殊时期,全球正当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我們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如此复杂的形势,高校思政课教育以文化自信教学为主线,并选取能够与疫情巧妙融合的引申思路,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当今高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润喆,肖婷婷,吴玲.后疫情时代下“运筹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0).
[2]杨晓铮.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J].2020(12).
[3]齐晓琪.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06.
[4]潘萍,崔明超,董珂,李金枝.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
[5]陈荣.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创新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6]贾亚男.《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实践[J].高等学刊,2021.
作者介绍
关伟嘉(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课程思政教育。
项目名称:1.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长期防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虚拟实验实训课程路径探索与研究(2020GXJK466)》
2.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路的交叉点历史演进研究(2020GZGJ300)》
3. 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019KC215)》
4.广东省创新强校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广船”历史文化长廊为例(2019WQNCX097)》
5.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城市码头景观再生研究2019WTSCX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