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工具性方法论,以坚持美的实践性、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在马克思美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下,以党的核心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同时社会主义理论为重要内容,既蕴含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实践创新的特點、理念和品格。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经过艰苦卓绝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大踏步前进,精神水平也需达到与其相对应的高度。其中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审美观培养较为迫切,新时代背景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成为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的要义。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的指导思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面的工作也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做。尤其身为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未来的希望,在此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态度和宗旨,正确引导学生形成高级的审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需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针对我们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深挖其问题的本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提出解决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影响,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对我们中华民族渊源文明的自信,对我们国家文化中的美的自信,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艺术,执政理念,执政行动力中的美的自信,对我们中国广大人民的美的自信。尤其是针对前些年网络上流行的悲观失望论调,更要用事实和理论加以驳斥,真理越辩越明,使学生认同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工具性方法论。为此,我们在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研究时需贯彻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一是坚持美的实践性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规律论证了美是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这种源自内心的真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时为了荣誉和集体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正是美的反映和体现。我们鼓励学生坚持本心,不断实践,从现实中学习提升自己。
二是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常年以来被人们视为一门意识形态灌输的学科,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和阶级性相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就是僵化而生硬的充满政治性的话语体系,很大程度上源于老师自身业务不够硬。天下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自己应该深刻反省,没有人喜欢照本宣科。教学本身是门技术要求极高的艺术。既要求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要求超高的技术手段影响塑造别人的价值观。
三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下,应牢牢把我中国人民伟大社会实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研究只能变成空谈。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阶段的使命和社会矛盾。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为核心,以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历经多年不断发展。从早期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倡议对美的表达和追求要为人民服务为主题。邓小平虽然未有美学方面的专著,但其美学思想却见诸于各种主张和论断当中。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向群众开放,追求卓越艺术,不要粗制滥造,认真考虑他们作品的社会效应,努力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美学角度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充分展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本质,构造美好的生活世界。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的自主权。这是社会主义的内核所在,也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文艺引领时代进步。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气氛。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文艺工作者应该从顶层设计层面去理解文艺的地位和功用,理解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参考文献
[1]丁兆罡:《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美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常勤毅:《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有关“美”的关键词语解读》,《人民网-理论频道》,2014年10月28日.
[3]陈章:《“三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教育评论》2014年第12期.
[4]石长平:《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滥觞与历史分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杨静,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方法研(2019SJB533;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方法创新研究”(C-c/2020/03/26);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美学视角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19101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