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指出各类课程都需要和思想政治课程保持“同向同行”以形成协同效应。课程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要求不同的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下的育人导向,以此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共英语课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成为关键的载体。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构建路径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现代学生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现代学校要重点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之后,2017年教育部也发布了《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课程思政发展正是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和回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
1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基础
1.1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出发点,并且实践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也是其中的关键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工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的基本活动,并且从人类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产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人类社会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发生变化。学校教育的不同形态最终目的都是要将实践作为本位进行深入观察。教育教学的内容是对已有实践结果的一种总结和评估,并且将课本当中的间接知识以直接的教育方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实践来形成认知体系。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将课本当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社会化技能,将自身作为实践主体发展自我。马克思主义重视每个人的发展和发展的全面性,在未来的基础课程当中应该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内容,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利用个人价值服务于社会价值,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行融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力支持。
1.2协同教育理论
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研究时间相对较早,以专业的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要求将所有事物都看做是一个整体。一个整体保持稳定的状态需要内部信息交换为支持,教育过程可以被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换,而教育工作是多要素组成的复杂化系统,以协同教育理论来研究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能够理清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协调课程当中的知识、能力、价值等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让子系统可以实现无序化到有序化的转变,将课程思政功能最大化地发挥。
1.3跨学科育人理论
当前的院校都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无论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之后很多都会走向工作岗位,单纯地具备学科知识并不能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寻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正因如此很多国外高校在教育领域方面开展了重要的改革举措,增加了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甚至是社会分析领域相关的通识课程,并且这些课程指向的内容是人文精神培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经发展为专业的博雅教育,更加关注不同知识的贯通性和学科体系的形成,关注学生多个层面的知识结构形成,利用丰富的知识和情操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博雅教育,其核心都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个性化品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以毕业、就业为基本要求。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2.1课程在思政方面的关注程度不足
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课程思政应该具备的教育功能,很多教师单纯关注学生的技能养成和知识结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价值观和积极人格特质方面的教育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關注程度明显不足,课程在开展阶段缺乏思政元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因此只能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英语本身的专业性层面,课程思政缺乏开展的渠道。因此在“全课程”理念未能根本树立的前提之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单纯地围绕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所展开,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目标来设计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要求,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能力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观意识层面的基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任何课程都有着良好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需要保持与思政工作的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作为开展教学时的辅助内容,发挥载体功能。
2.2缺乏协同创新机制
具体来看,当前课程思政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上的建设工作存在明显缺陷,未能在党委等部门的领导之下开展顶层设计,从而构建行政、学工等一体的协同价值,真正地落实有关政策。高校内部很多地将课程思政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学生工作,并认为其有别于学术事务,从而缺乏平台保障。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重点在于落实和贯彻,要求各个部门建立协同创新的发展资源平台。
以目前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来看,大多只是将教学内容集中在第一课堂层面,未能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缺乏制度保障,因而未能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纳入课程建设等制度当中。尤其是后续的课程思政环节,要让公共英语基础课程具备发展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功能,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当中的典型案例,并且抓住学生个人成长环节的“关键点”。虽然单纯地用量化指标来描述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并不完全,但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工作将更加关注过程、动态评价等方式来反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不同目标等。
2.3教师层面的意识缺陷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育人主体,在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随着全员育人这一理论的逐渐深入,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责任,但却未能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标准当中。一方面教师并不愿意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认为课程思政应该由专门的思政教师来负责,任课教师的职责在于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知识传授质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源上进行控制,对于今后的教学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3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3.1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开发
教师在备课阶段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教材当中的思政元素。对于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而言,其中的内容大多数具备适用性,很容易从中挖掘具有深度思想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就具有研究价值,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当中,从而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在“thank you,volunteer”当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沟通,从中体现出作为一名志愿者应该具备的文化品质和个人素养等。教师不仅要对英语课程当中的单词、语法进行针对性教学,还应关注文化层面的内容传播和思想价值的引导。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为对比时的参考依据,例如从志愿者服务当中对比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文化差异,从而融入思政教育,让他们尝试应用英语进行对话。
3.2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建立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至关重要,需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目标,这些内容不得分科。在学校教育当中,公共英语课程等类似的基础课程是协同创新的基础部分,也是承载教育元素的载体,而课程目标则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课程应该达到或是想要表现出的效果。在对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分类之后,后续的课程都应遵循课程标准来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并且设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三维目标,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角度来实现目标统一。
公共英语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再为学生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和价值目标。总而言之,三维目标是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几个不同方面,是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的基础性条件,未来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也要从人才的专业培养角度入手,构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源,情感价值观为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英语课程的改革推动环节当中,仍然要保持语言课程的基本学术属性,处理好课程当中的语言应用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避免专业课程产生“泛思政化”的倾向,特别是涉及到某些与文化相关的意识形态内容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
3.3教师个人的素养提升
英语教师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强化个人的思政修养,教师的个人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因为公共英语课程当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内容比例较大,尤其是涉及到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当中比较消极的部分对于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会让英语教学偏离原有的课程方向和发展目标。教师需要注重内容的合理筛选,以自身的行为作为标杆,让学生在正确的理念下开展学习,促进学生道德养成确保教育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的英语教学考核体系当中也可以融入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介质,并且结合教师个人的素养来评估学生的教育结果,将思政教育的成果通过积累的方式所表达和呈现。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未来的教育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评价长效机制推进课程思政和英语课程之间的深度结合,推进教书和育人之间的联动,让此类评价可以真正确保高校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长远发展。
3.4英语课程思政模式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需要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覆盖,把和课文主题相关的思政内容元素全部贯穿于课程活动当中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协同效应。正如协同教育理论提到的一样,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协同,那么就能够发挥各自的功能激发整体功能,实现有序化运作。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并非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在于让子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即满足1+1>2的结果。例如以“college life”这一单元为例,就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和人生目标,制定未来的人生规划,形成德育合力让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又例如在学习到“Wealth,Success or love”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家庭、事业和财富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生的角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结语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当中要融合思政元素,让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步进行,从而发挥出德育育人的深度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不断地展开探索,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之下,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建立课程思政协同理念。“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的新做法,配合新的机制和体制总结教育经验,为今后的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艳梅,李广义.高职公共英语课思政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2):59-63.
[2]丁培元.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13):77-79.
[3]何永梅."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1):352-353.
[4]陈钢涛、朱丽娜、彭兴艳、宋颖.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36):108-109.
[5]王军梅.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探析[J].科技资讯,2019,17(036):55-56.
作者简介
安星(1988.03-)女,内蒙古包头人,汉族,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英语学科專项课题”项目计划编号:WY202001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