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蕊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系数较高,要求临床儿科护理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技巧,才能使护理工作顺利完成[1-2]。小儿的机体耐受力以及语言表达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不仅阻碍护理工作的进展,还影响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而通过非语言沟通能使护理人员和患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且联合个性化护理则能增强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加强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3]。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儿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 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50 例。常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13±1.1)岁;口腔炎13 例,肺炎10 例,脑炎12 例,胃肠炎15 例。联合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9±1.2)岁;口腔炎19例,肺炎11 例,脑炎6 例,胃肠炎14 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有一定程度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②轻症患者;③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审核批准;④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疾病者;②病情较危重者;③无法进行情绪表达和非语言沟通者。
1.3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儿科护理常规,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操作和护理流程;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健康宣教。
联合组采用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的护理方法。(1)非语言沟通。①护士的着装、修饰和表情会影响患儿对护士的印象。将儿科护士传统的白大褂更换为色彩柔和具有亲切感的分体式工作服,避免患儿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即产生恐惧和哭闹。护士可化淡妆,非操作需要可不戴口罩,自身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保持微笑,不得在患儿面前显露不喜欢、不耐烦、厌恶等表情,给患儿安全感及信任感。②在巡查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中的喜好,多与患儿进行交流与互动,可利用怀抱、抚摸、轻拍后背等肢体接触表示对患儿的喜欢和关爱,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温暖和被重视,减少对护士的排斥心理,提升对护理的愉悦度,利于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完成。③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在进行护理操作或查体过程中确保动作轻柔、准确、敏捷,避免动作的粗暴。同时,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是否排斥肢体接触,并进行沟通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患儿依从性,使操作顺利进行,操作完毕及时用赞赏的手势给予鼓励表扬及肯定,或给予贴纸等小礼物作为奖励。④在与患儿进行非语言沟通时,尽量蹲下或弯腰至与患儿视线在同一水平上,身体稍向前倾,保持目光接触,与患儿进行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传递亲切、友善、平等、尊重的态度,使患儿放下心理防备。沟通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肢体动作,并注意动作幅度应做大、做慢,多使用鼓励赞赏性动作。同时需保存诚信,不要试图隐瞒和欺骗患儿可能感受到的信息,当患儿表现恐惧、退化性行为、哭闹或不配合时,禁止对患儿进行责备、羞辱或使用威胁恐吓性动作。
(2)个性化护理。①患儿入院时即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临床资料、病史、心理社会状况、家庭结构与功能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②根据小儿心理、生理特点,病区走廊及病室墙壁粉刷为柔和的颜色,并装饰患儿喜欢的不同主题卡通图案,病室门口及床头张贴不同动物图片作为标记,病床采用色彩鲜艳、具有卡通图案的儿童床,窗帘及被服采用颜色鲜艳、图案活泼的布料制作,并安装有线电视及免费wifi,使患儿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里,消除对住院的恐惧感。③密切观察患儿的行为状态和情绪变化。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及对住院不同心理反应的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尽量满足患儿及家属的生活需求,体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幼儿对陌生环境多缺乏安全感,易产生孤独及反抗情绪,拒绝接触医务人员。鼓励父母陪伴及照顾患儿,允许患儿留下心爱的玩具、喜欢的日常用品和一些能引起愉快回忆的照片等。学龄前患儿因住院担心与父母及同伴分离,以及对疾病的不理解,易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尽快与患儿熟悉,根据病情组织适当的游戏、绘画、看电视、讲故事等活动,通过活动使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的必要性,以帮助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心理。鼓励患儿的兄弟姐妹或幼儿园老师同伴与患儿通电话,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来院探视,提高患儿的归属感。④病区设有独立治疗操作室,所有侵入性操作如穿刺、注射、雾化、吸痰等均在操作室完成,避免同病室其他患儿看到产生恐惧等负面影响。在诊疗活动中,可为患儿提供自我选择的机会,以缓解住院造成的失控感,如注射时让患儿选择坐着或躺着。⑤小儿患病,家属常有自责、内疚及焦虑心理,同样也会引起患儿的不安。根据家庭评估结果,使有决策权的家属参与患儿治疗和护理计划,及时与家属做好沟通,讲解疾病知识、患儿病情、治疗用药情况等,帮助父母缓解因患儿住院带来的无措感。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完全接受: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儿能积极配合,且对医护人员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操作等情况无抵触心理;部分接受:在护理过程中患儿能配合,但对部分护理操作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护理人员经安抚和疏导后,其抵触心理明显改善,从而能接受治疗护理;完全抵触:在护理的全程中不断哭闹,其害怕、恐惧、抵触心理强烈,经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安抚均无效,从而无法配合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健康宣教、沟通能力、护理效果等,总分100 分,非常满意>90 分,满意为70~90分,不满意<70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护理后,联合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联合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由于小儿患者年龄较小,身体机能发育未完全,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易遭受病毒和细菌的侵入,成为疾病的易感人群[4];此外,患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较差,传统护理中无法对患儿进行全方面的护理,不能深入了解患儿的病情以及对护理的需求,因此,在传统护理上造成各种护理事故及护理纠纷,加剧患儿家属与护士的紧张关系,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和身体恢复,从而无法使患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患儿入院后,由于心理素质较低,且心里承受能力较差,常会出现紧张、焦躁等情绪,并抗拒医生及护士等陌生人的靠近,从而通过哭、闹等方式宣泄出来,更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护理操作的失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儿家属加重对护理的不满意程度和质疑态度,进而更不利于护理操作的实施,增加护理的难度,并易引起护患纠纷[5-6]。另外,传统护理中只重视护理操作,而忽视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不利于护理操作应用于临床,导致护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通过非语言沟通能增强与患儿的交流与沟通,使患儿在家属的引导下缓解紧张情绪,感受外界给予的各种关心和照顾,从而利于医务工作者与患儿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还可通过微笑、拥抱、抚摸等非语言沟通技巧,使患儿能感受到鼓励,从而建立信任,促使患儿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儿能早日出院,恢复健康。另外,通过非语言沟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护工作者们的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使其在护理中累积经验,从而增强专业护理能力,能在护理工作中充满热情和信心,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7-8]。个性化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可提高护理服务效果,使患儿能受到全方面的护理服务,两者联合可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满足患儿心理需求,提高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9]。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与付延霞[10]研究结果一致。联合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与周燕华[11]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患儿依从性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