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10-12 08:54李盛楠
当代医学 2021年28期
关键词:偏瘫功能障碍障碍

李盛楠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科室康复理疗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脑卒中属于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多发等特点。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内循环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功能障碍,分为一次性或永久性[1]。急性脑卒中后可诱发吞咽功能障碍,导致进食困难,且易引发食物吸入肺部,进而造成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脑卒中后偏瘫是指下肢的异常运动呈现伸肌运动模式,主要表现为足内翻、足下垂等。研究[2-3]表明,仅给予患者针灸治疗,疗效不佳,而电刺激疗法是目前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究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17例;年龄18~69 岁,平均(43.59±4.28)岁;脑梗死16 例,脑出血14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9~70 岁,平均(44.53±4.30)岁;脑梗死18 例,脑出血12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4]的诊断标准;经MRI、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卒中后严重痴呆、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饮水试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首先取患者水沟、合谷穴、风池、廉泉等穴位行常规消毒,上述穴位得气后给予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隔10 min 行针1 次。采用1 寸毫针以斜向上的趋势刺入水沟穴0.3~0.5 寸;采用1.5 寸毫针以直刺方式刺入合谷穴0.5~1.05寸;采用1.5寸毫针沿鼻尖方向倾斜刺入风池穴0.7~1.2 寸;采用2 寸毫针沿舌根部倾斜刺入风池穴约1.5 寸。得气后,出针且不留针,每天1 次,持续治疗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疗法,针灸疗法与上述一致。采用VitalStimTM吞咽障碍治疗仪(美国chattanooga公司,型号:5900),控制电流量以患者能明显感受到肌肉收缩,但无明显不适感为标准。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类型调整治疗的强度,同时,根据病情程度及感觉情况适当调节。操作方法:沿患者颈部的正中线方向,放置电极,将第1电极置于舌骨上方,将第2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的上部位置,将第3、4电极按照第1、2电极的同等方式,向下等间距放置,最下端电极可置于患者环状软骨上方位置。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采用藤岛一郎吞咽试验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完全消失,且饮水试验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且饮水试验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且饮水试验>3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各项指标和运动功能,临床各项指标: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TUGT)。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评定量表(FMA)[5]对所有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总分100分,轻度:96~99分;中度:85~95分;重度:50~84分;加重度:<5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FAC、TUGT、10 m WT、FA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AC、10 m WT、FAM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UGT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各项指标、运动功能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是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因该病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且严重影响临床康复,增加病死率。吞咽障碍是因患者脑干内运动核以上的神经受损所致,相关研究[6]指出,其可能与感觉、认知、运动神经元损伤有关,进而引发协调障碍。因此,选择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及运动功能的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针灸是根据患者偏瘫的部位给予针刺,以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刺激瘫痪肢体,对反射弧中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剂给予适当调节。其中针刺合谷穴,具有促进面部气血、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针刺水沟穴具有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的作用;针刺廉泉穴具有利喉舒舌、消肿止痛、开窍除痰的作用;针刺凤池穴具有消除眩晕、头痛等作用[7]。电刺激疗法是一种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卒中后瘫痪患者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足内翻、足下垂等病症具有针对性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扭伤或摔倒等发生风险,提高步行安全性,促进后期运动功能恢复。电刺激疗法机制原理是依据出厂时已设定的程序,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患者在步行时的下肢相关肌肉进行刺激,模拟正常人类的步行模式,并重建患者下肢肌群的运动功能[8]。该疗法凭借丰富的电流刺激,对于瘫痪肌群,具有促进神经元重塑、重建神经功能的作用。电刺激可根据瘫痪的肢体,产生主动、重复及任务导向性的动作,与针灸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调节患者肢体的肌张力,激活其运动功能、瘫痪肢体的感觉,进而大幅度增加感受器冲动传入的频率,有助于改善脑皮质的可塑性。在患者步行周期的过程中,当瘫痪肢体一直处于摆动的状态时,电刺激可模拟正常运动模式,改善患者因足下垂导致的足廓清不足,不会对患者足离地时踝跖屈动作造成任何影响[9-10]。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10 m WT、FAM 均高于对照组,TUGT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确切,可有效恢复并重建吞咽反射弧。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难障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偏瘫功能障碍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