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芳 张幼君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00)
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递平台及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移动化、社交化、跨平台、即时化为特征将精准短小的微内容在小范围的微社群用户中间进行交流[1],为抽象化的知识赋于娱乐性、故事性,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高校图书馆借助微媒体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复杂冗长的知识内容分解为精准短小的微课件、微课程、微讲座等,可降低学生的知识负荷,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微媒体线上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留言等功能,可调动学生自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媒体形式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溯研究内容发现,国外于1960年末开始对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研究,并于1990年在欧美澳日等国广泛流行,国外高校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主要包含四种: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独立教学,其中课内教学即“嵌入式信息素质教学”[2]。梳理国内学者研究文献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教育模式、个案三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从不同视角解读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包括构建主义学习理论[3]、元素养概念[4]、信息素养“域”概念的引介[5]等;在教育模式研究方面,蒋丽丽和陈幼华从翻转课堂角度革新信息素养教育[6],张垒引入游戏概念,设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方案[7],石建华基于时下热门的电子移动设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8]等;在个案研究方面,陈全松分析了厦门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现状[9],庞丽川等人对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嵌入新生专业导航课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分析[10],北京大学医学部创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改革网站[11]等。
我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尽管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弊端:
(1)嵌入模式:多采用模块化和阶段化方式。为弥补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信息素养教育不足的缺陷,我国部分高校已加强图书馆员与授课教师间的联系,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使用文献资源的困惑,但未能参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仅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教学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过程中,解答当前学生遇到的各种信息素养问题与需求,未形成对学生各学业阶段完整的、体系化的信息素养教学体系。
(2)覆盖范围:仅有少数高校图书馆作出相关探索。梳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文献发现,我国较国外而言,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外已出台相关权威文件,同时拥有多种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渠道,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教学过程中,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3)新技术应用: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相对滞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深入人们生活,图书馆界学者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展了基于MOOC、信息平台等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收获了一定效果,但这些模式受时间、地点、平台、成本的约束,在受众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阻碍性。如何顺应现代信息技术潮流,适应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习惯,利用微媒体新技术和新形式实现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20年4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当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占网民总数的99.3%。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深受人们好评。随着手机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涌现了一大批微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各类手机软件客户端等,使得信息内容、信息媒介、信息载体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与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方式。大学生是新事物快速的接收者与使用者,将微媒体技术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其学习效果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将知识通过“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授效果并不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下热门的微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QQ、短视频等,不仅能变革教育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微媒体更加符合学生的交流习惯,能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
从课程资源推广角度,基于微媒体可以将同一课程资源或教育素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合现代学生审美的形式呈现,并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科研活动、多种信息需求相融合;从学生角度,可通过微媒体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相应课程资源和教育素材,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也可以由点到面聚少成多,直至融会贯通。
微媒体平台呈现内容具有移动化、即时化、短小化等特点,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用该模式,可实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延展图书馆服务,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学习的灵活性。
研究基于服务提供者、微媒体环境、服务内容、组织架构、服务群体五方面内容构建高校图书馆微媒体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型,详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微媒体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型
服务提供者利用微媒体环境对服务群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含图书馆员及授课教师。图书馆员层面,其作为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应严格审视自身业务能力水平,注重自身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立足当下时代发展变革及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微媒体技术,将传统教育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及学生热衷的信息获取渠道相结合,丰富教育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授课教师层面,应关注学生思想观念转变,及时与图书馆员沟通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并与图书馆员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积极推进构建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为打造精品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发挥重要作用。
微信、微博、QQ、短视频等手机软件客户端是时下热门的信息沟通与获取渠道,深受大学生群体欢迎,服务提供者利用上述热门平台及时发布有针对性、有条理性、有系统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指导理念,对其发布目的、内容、方式、途径等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微媒体”教育的科学性与可控性。同时,通过微媒体平台反馈数据着重审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及可接纳容量,争取最大力度地保证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方向的学生都能充分借助微媒体平台的信息汇集优势,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最大力度地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同时,学校层面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形态、所处领域等综合因素,优化校园教师管理群体及学生群体的构造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良好网络环境提供保障。
服务内容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服务内容形式较为固化、语言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易产生逆反心理,难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借助微媒体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用微语言、微形式的方式呈现枯燥难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顺应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的习惯,并结合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与习性,分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以微媒体形式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图像,辅之以声音和文字对知识进行呈现,在光影流动中“秒懂”知识。以此为基础,开发系列微课件、微课程及微讲座,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服务闭环系统,并构建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管理学原理指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绩效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12],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组织架构包含三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管理、组织管理。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若要持续发展,就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资源与信息的交换,组织成员了解系统内资源,掌握资源的最新动态,以能动的、积极的工作态度,运用各种方式对资源环境加以控制。组织成员对微媒体平台实施严格监管,对平台内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利于构建良好的微媒体环境,为学生搭建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组织管理就要求发挥组织作用,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理好组织运行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能、工作任务等,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大学生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以及教育效果的反馈者,服务提供者应了解其需求及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基础心理学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13],上述内容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授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现象,揭示其学习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的授课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至最大值。细化受众对象,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学生需求,确定受众对象的分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学院、年级、学科的师生需求开展异质化信息素养教育,为师生提供专业化、多层次、向导式的参考咨询与信息服务[14]。
“微团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整个嵌入式教育过程的核心因素,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微团队”根据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目标,积极构建与院系教师的长效合作机制,注重其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发展,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15]。同时,在服务的全过程中,“微团队”应重点关注学生由于专业化、个性化导致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异质化差异,这就需要团队教师不仅要包含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成员,还应号召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成员积极加入。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微团队”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培养“微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对信息需求的满足度,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层应制定图书馆员专业化素养培养方案[16],如提供进修学习机会、鼓励馆员与他馆优秀馆员交流、开展定期研学等,注重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
(2)吸引授课教师加入“微团队”。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接触者,授课教师掌握着教学目标及教学进程,悉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程度,将授课教师纳入“微团队”不仅有利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制定,同时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科馆员不再仅从图书馆学角度思考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造成教与学脱轨现象,而是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教师教学目标等制定教育方案,提升教育效果。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正不断改变着人们以往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碎片化的时间不断增加。微资源以短小精炼的微形式替代以往复杂冗长的教学内容,涵盖微课件、微课程、微讲座等,短小精炼的微资源使教师的教授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可控,为师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了资源与渠道。开发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系列微资源,嵌入至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加强教育活动持续性及贯穿性的同时增强了教育针对性的特点。
图书馆应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并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量化管理,加强学生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一项新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宣传与推广,宣传工作做到位,有利于受众对资源的了解与认识。授课教师方面,吸引更多授课教师加入“微团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获取学生的关注度及认可度。图书馆通过对基于微媒体新形式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力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学科馆员、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部门间的联系,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持续高效开展。
在高校图书馆微媒体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设置图书馆、授课教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闭环系统,构建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成效、学生有反馈的良性循环,在反馈与改进中促进基于微媒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