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课程,也是一门思维课程。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为了贴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一般采用正向思维进行教学。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些问题不能用正向逻辑思维来解决,也就是说,采用惯性思维无法求解,需要借助逆向思维。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使用逆向思维解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应用不灵活。所以,教师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在中学数学中,反例法是常用的逆向思维方法之一。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也可能因为没有全面理解问题,或者认识不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做题过程中思绪模糊、逻辑混乱,从而导致解题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教师可以利用反例法指导学生论证结论,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还可以帮助学生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解答,方程两边同时乘以1-x2
得 2−(1−x)=1−x2
移项得x2+x=0
解得x1=0,x2=1
解答结束。
该题解答错误的原因是在和方程式相乘时,学生默认(1-x2)因子是不为0 的数,但在计算完成后,忘记验证两个结果对因子和方程式的影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求解方程式后,应将结果带入原式进行验算。学生在教师提醒后,通过计算发现,本题的结果只有x=0一个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举反例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正确计算出结果,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逆推法常用于运用正向思维无法直接计算,或者直接计算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感应未知的结果,从结果推向已知的条件,或者从问题的结论入手寻找条件,形成新的结构。所以,学生使用逆推法的前提是对相关知识点很熟悉,这样才能根据题目条件联想可能用到的定理、定义或公式。
例如,已知|a|<1,|b|<1,求证|a+b|<|1+ab|.
观察该题目,条件是单向绝对值不等式,结论是双向绝对值不等式。通过条件可知a和b两个值的范围,但无法获知其真正的值。同时,该题目直接证明存在困难,不管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都无法进行绝对值的合并计算。所以,在证明题目时,学生要认真思考条件和结论的特点,既然从条件到结论无法直接推导,就可以尝试从结论向条件推导,此时该题目就变成了,如果|a+b|<|1+ab|,那么|a|<1,|b|<1。
一般为了保证绝对值和不等式结果的恒定性,我们通常对非负不等式两侧进行平方运算,
展开得
移项得
分解因式得
由式(4)可以很容易推出该题目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很少简单运用探究式的正向解题方法,也较少单纯使用逆向思维解题方法,一般是两者结合使用。由此可见,将正向和逆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和应用逆推法。学生只有理解了逆推法的使用场合和常见模式,才能在做题时灵活切换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反证法也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常用的逆向思维方法之一。反证法解题的原则是不直接从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在这个假定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求证或计算,最终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并以此为条件否定假设的条件,从而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是正确的。所以,用反证法解答数学题,既容易也困难,学生只要找到相应的命题就可以解答该数学题,但如果对相应的数学知识不熟悉,则无法解题。命题的寻找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定理、定义或公式,也可以是生活中相矛盾的事情,或者是与定理相矛盾的式子等。
例如,求证:三角形的三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反证法的步骤如下:题目中结论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假设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大于60°,进行内角和的加法运算,∠A+∠B+∠C>3×60°=180°。
三个内角的和大于180°,与内角和的定理矛盾,所以上述假设不成立,所以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反证法证明的要求较为严格,首先,必须理解“至多”“至少”概念,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否定;其次,必须有明确的推理特点,虽然否定结论的目的是得出矛盾,但是矛盾出现的时间和式样是不确定的,所以使用反证法推理数学证明题,必须严格遵守推理的规则,进行有序和有据的推理,直到推出具体的矛盾,才能认为推理结束。
反证法推理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与题设全部矛盾,也可以部分矛盾,当然也可能是和已知的真命题矛盾等。相对其他逆推式算法,反证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反证法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完全掌握和熟悉定理、定义等内容,才能说理清楚、论证严谨,进而真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执因索果指的是从条件入手,逐步推导出所需要的结论,将其反映在解法上,通常称为综合法。这种方法的解题程序是从已知逐步推向未知,要求学生在实际计算分析过程中感受逆向思维的应用,逐步培养逆向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已知有a和b两个正数,a≠b且a+b=1,试证明
从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条件包含三个内容,分别是①a>0,b>0;②a≠b;③a+b=1。
对结论进行从左到右计算推导:
∵a和b都是正数,
∴a=b,此时
但是题目要求a≠b,所以
在该题目的论证计算过程中,学生既使用了正推法,又使用了逆推法,通过运用综合性的解题方法完成题目的证明求解过程。
运用执因索果的逆向分析法,对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熟练利用题目中已知条件,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等内容。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四种数学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如综合例证法等。不管采用哪种解题方法,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形成逆向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不仅能在数学解题中逆向思考,还能在其他课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深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