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 殷利川 秦宝聚
摘要:目的:对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中去甲万古霉素的局部应用影响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2月-2021年3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62例(采取常规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切口感染预防方案)和实验组62例(在常规感染预防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局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进行预防),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总感染率不明显优于常规组,同时该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常规组,未呈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甲万古霉素的局部应用预防感染相对于常规预防用药来说,与常规组相比并不明显,甚至这种使用方式会增加患者非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但在预防术后MRSA感染的发生率方面,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应用;切口感染
作为临床常用手术方式之一,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但同时由于手术创伤大、各种内置物的应用以及手术操作时间长等原因导致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SSI),而术后切口感染(SSI)的发生不仅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内固定术失败,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损伤;甚至还会给患者带去极大痛苦,延长患者疾病康复周期及住院时间。有研究表明[1],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给予患者以局部去甲万古霉素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因此,本文对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中去甲万古霉素的局部应用影响进行观察与研究,现作如下阐述: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9月-2020年12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62例(采取常规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切口感染预防方案)和实验组62例(在常规感染预防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局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进行预防)。常规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占据比例为32:30;患者平均年龄为(52.6±19.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占据比例为33:29,患者平均年龄为(54.8±18.7)岁。经计算和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未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可作对比和研究。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6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采取常规感染预防方案。实际手术治疗中,分别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生产厂家: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60624H20051155;规格:2.01.5g)应用。用法:静脉滴注注射。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前1小时,给予患者以2.01.5g头孢呋辛钠使用;手术过程中每间隔34小时追加2.01.5g头孢呋辛钠;术后每间隔六小时追加1.5g头孢呋辛钠,总预防用药时长不超过24小时。
1.2.2实验组
实验组6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基于上述常规感染预防方案基础上采取局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进行预防。在完成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操作后,于患者创口彻底止血和切口缝合前给予实验组患者以去甲万古霉素(生产厂家:华北制药华胜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3022295;规格:0.4g)局部应用。实际应用前需将安瓿瓶中块状万古霉素研磨成粉,随后取1.00.4g去甲万古霉素粉末从钉棒系统至皮下逐层涂抹均匀;随后夹闭引流直至手术次日。实际手术过程中,常规组、实验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同一种手术切口缝合方式;且术中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每间隔1日给患者切口换药1次。
1.3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切口深部细菌进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SSI)发生情况;其中术后切口感染(SSI)分类为葡萄球菌感染、非葡萄球菌感染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三类[2]。观察两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
1.4分析统计学
本次实验数据录入spss18.0统软件中处理。
2.结果
2.1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总感染率不明显优于常规组,详见下表:
3.讨论
临床上,术后切口感染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同时也是情况较为严重的一种术后并发症。究其原因在无论术后切口感染症状轻或重,都会给患者带去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虽然感染症状较轻,但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同时可能导致患者内固定失败,对患者生神经功能造成损伤。而若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则极有可能致使患者残疾或死亡。
当前,最常见腰椎术后切口感染为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且其中大部分感染均为腰椎手术过程中导致切口被污染所引起。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实际治疗中,虽然临床会通过术前严格备皮、消毒等和术中切口持续引流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等方式来预防SSI的发生[3]。但常规感染预防方案中I-II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仅能够覆盖不足50%的感染病菌主要的条件致病菌,但无法实现术后切口MRSA感染的有效预防。
不同于I-II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去甲万古霉素可有效覆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等感染菌;因而相关学者提出,将去甲万古霉素应用在各种内置物且感染率较高的手术中,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中,通过常规静脉应用万古霉素可适当提升患者血液中抑菌浓度。相关研究表明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不增加血药浓度的情况下,患者手术切口药物浓度可达到平均杀菌浓度的数千倍[4]。而血液抑菌浓度的适当增加则可以切实发挥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和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去甲万古霉素的局部应用预防感染相对于常规预防用药来说,与常规组相比并不明显,甚至这种使用方式可能会增加患者非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但在预防术后MRSA感染的发生率方面,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
综上,去甲万古霉素的局部应用预防感染相对于常规预防用药来说,与常规组相比并不明显,甚至这种使用方式会增加患者非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但在预防术后MRSA感染的发生率方面,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广泉,李登军,刘健健,等.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2):1482-1484+1487.
[2]秦彦超,马迅.腰椎融合术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01):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