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文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关注到:很多孩子在聊到成长经历时,或多或少都存在曾经被欺凌或正遭受欺凌的情况。这些欺凌经历都隐藏在校园看不到的隐秘角落,有些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有些虽被关注,但因家长或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给被欺凌的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困扰。
小浩(化名),男,高一,因打架事件被学校处分。在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中,小浩自述初中阶段个子不高,长得瘦小,那些“霸王”式的同学就经常关起门跟他打架,小浩大多以失败告终。小浩曾寻求老师帮助,但那些同学编谎话骗老师,最后老师没有帮小浩说话,也不批评和惩罚那些“霸王”,所以小浩逐渐变得不信任老师。小浩坦言:“我打不过你们,我就躲,我就忍吧。”没想到来到高中又发生类似的暴力事件。他坦言自己很想报复,害怕自己情绪失控。
小楠(化名),女,高二,因人际关系问题来咨询心理老师。自述因为头发爱出油被同学说臭,甚至被用恶毒的字眼大声诅咒。她曾因为同学的言语欺凌产生每天强迫洗澡的行为,并有老师听信传言误解自己,公开侮辱自己,要不是有同学的开导,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小楠目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重复从友好关系到破裂关系的恶性循环。只要遇到问题,自己都會主动道歉或者发信息询问对方感受,但最后对方却不领情,反将关系恶化。
相对同龄人身型瘦小,如小浩。
个人生活习惯与人不同,如小楠,因油性头发受到同学嘲笑,后来嘲笑逐渐升级为人格侮辱,成为其挥之不去的阴影。
言行另类或特立独行,例如在辅导中我接触过的一名女生,曾在初中因主动追求暗恋的男生而被一群男生恶意围堵和威胁,导致其产生异性恐惧症。
学业成绩优良,但存在个性偏差的学生也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例如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在学习上是优等生,但因性格内敛成为同学欺凌的对象。
认知方面
持续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有一部分容易形成内向投射,形成“是不是我做错了”“我很糟糕”“我不讨人喜欢”等认知偏差。
情绪方面
会出现焦虑、抑郁、愤怒、厌学等负向情绪和反应,有些会将负向情绪压抑,在内心产生委屈和痛苦的感觉。
个性方面
持续遭受欺凌的学生,更容易对他人和外界产生不信任感,更在乎别人的看法,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易产生自责倾向,自我价值感较低。
人际方面
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会有孤独感,因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也不容易结交新朋友。有些学生害怕失去朋友,习惯于迎合他人,不敢表达自己的主见。
行为方面
当被欺凌的学生感受到极大的痛苦时,可能会产生想报复或者对抗的行为,在没有外力支持感到绝望时产生自伤行为,甚至自杀的想法或极端行为。
1被欺凌者怎么做?
快速离开现场或吸引别人注意
遇到欺凌时撒腿就跑是避免校园欺凌的有效办法。如果跑不了,那就大声喊叫吸引别人关注,迫使欺凌行为停止。
及时寻求支持与帮助
面临危险时,被欺凌者可及时向老师、校园保安、宿管员等成年人寻求救助。还可向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同伴坦陈自己遭遇的经历,运用身边温暖有爱的社会支持力量,不将遭遇压抑心底,及时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负面的思维
被欺凌者应消除负面的思维,认识到“遭遇欺凌不是我的错”。重新认识真实的正确的自我价值,用积极的“我”替换消极、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可尝试将经历过的霸凌经历和留下的遗憾转换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及时保留被欺凌证据
有些欺凌发生在不易看到的地方,例如网络欺凌,被欺凌者应学会主动留下证据,在合适的机会寻求外界支持和帮助。
2老师怎么做?
关注典型特征学生,留意线索
具有某些特征的孩子被欺凌或欺凌同学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师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注,可以有效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
快速反应,多方面了解信息
在欺凌事件发生后,老师应对被欺凌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等当事人分开进行谈话以了解情况,不要随意进行主观判断,应完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收集事件发生的相关信息,避免多方信息沟通的不完整。
给予被欺凌同学支持,及时安抚
老师及时的安抚,正确的处理,对学生的心理复原是非常关键的。老师对欺凌行为的判断对如何处理事件有重要影响,一旦判断行为是校园欺凌,老师就应该支持被欺凌的学生。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支持,对问题的解决将有很大帮助和影响。
通过各种方式创建和谐良好的班级人际氛围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可通过定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利用角色扮演、看电影、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欺凌事件中不同角色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原因,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教导学生成为积极的旁观者,勇敢阻止和对抗欺凌者的行为。
3家长怎么做?
密切关注孩子异常行为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日常的生活,特别要关注孩子最近有没有异常行为表现。例如孩子身上有说不清楚的伤痕、成绩突然下降、产生厌学情绪、经常做噩梦等。如有以上状况,请不要忽视问题,需要立即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和准确评估,寻求帮助孩子的有效办法。
耐心倾听,表达共情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应在保持冷静理性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处境。同时引导孩子分析事件的性质,梳理事件来龙去脉,不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如果从家长处获得信任,就更愿意与家长交流。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防止孩子变成欺凌的施加者。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应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孩子同理心、学会包容、学会与人沟通;更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平日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及时告诉自己学校发生的事情,都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