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英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但互联网在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和高校应当正视互联网环境,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方法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必然性。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冲击,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当下我国高校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等网络传播平台,利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个人的爱国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国家方面: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的先锋阵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长远意义。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逐渐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立足国家利益不松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和否定我国发展的言行。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其正确认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思潮时也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爱国故事中的中国精神,在高校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凝聚力,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高校方面:有助于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一切思政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集中在爱国主义精神上,如果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偏差,那么思政教育就会失去方向。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尽快把握互联网环境的特征,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在时间上,中华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精神从来都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空间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遍布我国大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故事和相关的文化资源;在人物上,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数不胜数;在内容上,爱国主义精神中蕴藏着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学生方面: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构筑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看待世界的视角,最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走得更远、更好。比如,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爱国故事能够引导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且在历史事件和爱国英雄人物的感染下,不断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教育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互联网具有的便捷、迅速、资源丰富等优势,目前已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形态。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平台多样化,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的网络平台以及各类APP应运而生,极大地拓宽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比如,手机APP借助移动信息网络的便利性,可以实现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浏览。高校借助手机APP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大幅度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效率,比如一条抖音视频、一条微博话题、一个朋友圈都能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中也出现了众多教育平台,这些教育平台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出线上教育课堂,实现了跨时空教育。以雨课堂为例,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对大学生不定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摆脱了学生在教室中集体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所以,网络平台多样化拓宽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使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互联网资源丰富,扩充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积极扩充教学资源。互联网环境下,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是扩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备海量的网络信息,互联网是当下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搜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资源,并将其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比如,下载爱国主义经典影视片段并分享给学生。另外,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应用丰富了传统教育资源的属性,而且丰富、多样化的互联网资源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喜好进行有选择性的推送。
3.互联网信息便捷,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传统的教育形式一般都是面对面进行的,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喜欢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导致教育互动性非常低,实效性不高。比如,某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之后,学生对课上某些问题有疑问或者对某些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敢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谈,致使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通过互联网技术,高校可以搭建一个师生线上反馈和交流平台,使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提交自己对相关教育内容的疑问或者相关教学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整理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二)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思潮错综复杂,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造成影响。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了一体化格局,并且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西方社会思潮和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断侵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场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西方部分媒体故意造谣并抹黑中国形象,在网络上恶意传播谣言,如果大学生接触到这些谣言且没有进行正确判断,就会对其爱国主义价值观造成影响。同时,国内也有部分不法分子滥用网络话语的自由权利,肆意发表不当言论,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不当言论无疑是在腐蚀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因为网络信息的高自由度和难以把控性,高校显然无法有效避免大学生接触不良网络言论,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主动进行整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逐渐降低,权威性削弱。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不再单纯依靠教师,导致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逐渐降低。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原本“口传身授”的作用被削弱。缺乏了教师的指导,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的其他内容所吸引,导致愛国主义教育出现偏差,降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从提升性、创新性和对抗性三个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确保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新背景、新形势下发挥出现实价值。
(一)提升性方法
1.提高教师网络教学技能。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前提。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基于此,我国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比如,高校可组织本校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进行培训,除了要提高其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网络信息检索、网络资源下载等之外,还要提高其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类思想性教育来说,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会对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储备,平时多了解爱国主义相关事件和历史故事。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当时刻以爱国主义为行为准则,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大学生展开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新性方法
1.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较为固定,缺乏多样化,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打造得具有可读性、可看性、可听性。比如,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技术,挖掘爱国主义相关的史料,补充课程内容;下载爱国主义相关影视、动画、舞台剧等片段,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利用3D技术、VR技术、5G技术等,创造出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2.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载体。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宣传体系,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新格局。比如,通过院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其他各种自媒体平台,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传播矩阵,在多个平台推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活动。比如,清华大学举办了“忆峥嵘岁月——微照片”活动,在网络上展示了艰苦岁月里爱国青年的伟大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
(三)对抗性方法
1.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网络环境给了人们足够自由的信息传播权利,使得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在网络信息的把控方面处于弱势,难以阻止学生接触到破坏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良思想。国家和相关信息行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从信息源头上进行把控和干预,杜绝不良信息传播,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自身也应当做好信息把控,如果有学生发布破坏国家形象、阻碍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不当言论,应当及时对该学生进行约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其改变不良思想。
2.及时调整大学生的不良认知。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学生会发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到现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会给部分大学生造成困惑,甚至会动摇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观察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方面的认识程度,如果学生产生困惑或质疑,教师应当积极与其进行互动交流,以一个全面、客观的态度向其讲解、剖析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不良认知,保证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动摇。
参考文献:
[1]孟丽.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与新举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5):27-29.
[2]陈永刚.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未来与发展,2021,45(02):94-97.
[3]徐园媛,旷媛园.“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15-17.
[4]李扬,漆家宏,李欣.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在宁高校的调研[J].教育教学论坛,2021(01):156-159.
[5]曲建武,陈曦.发挥高校教师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四重维度”[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112-116.
[6]胡冰冰,李亚青.移动互联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5):28-30.
[7]任礼姝.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机遇与挑战[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07):26-29.
[8]白荣娟.网络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243-245.
[9]唐梓琳,钱程霞.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学理论,2021(09):91-93.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7ZD-24)、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政专项课题(hnsz2019-22)、2020年度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