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述萍
摘 要: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任何人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这往往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如能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作出修正,在修正中感悟道理,在思辨中开阔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开阔思维;发现意识;思维创新
一、巧引错误,培养发现意识
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用急于评价,要学会大胆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自我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学习经验,形成发现意识。
错题1:一桶油连桶的质量是33.8千克,卖出一半后,连桶的质量是17.2千克。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桶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错误解答:33.8÷2=16.9,桶:17.2-16.9=0.3(千克)油:33.8-0.3=33.5(千克)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
生:错的,卖出一半,只是卖出油的一半,桶没有变,所以不能用33.8÷2来算。
看来学生通过分析已经明白了题意,我顺水推舟地问:这位同学指出了这道题错哪儿了,能不能把它救活?
同学们想了一会,纷纷说:救不了了,桶都被分割了!
师:真的救不了了?
被我这么一问,平时一个很机灵的小男孩激动地说:“老师,我想到了,这题有救了”。这时,我故意用很惊奇的眼睛看着他说:“真的,那快快把你的思路写到黑板上”。而其他同学都很好奇,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看:33.8÷2=16.9(千克),17.2-16.9=0.3(千克),0.3×2=0.6(千克),33.8-0.6=33.2(千克),等他写完,我故意摇头说看不懂,结果下面很多小老师边举手边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看了看他们,然后请了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男孩,想不到他的发言让我刮目相看,他落落大方地说道:老师,他先是求出半个桶和一半油的质量,接着求出半个桶的质量,然后求出一个桶的质量,最后求出油的质量。在他的启发下,孩子们又想出了不同的解法:
解法2:33.8-17.2=16.6(千克)油:16.6+16.6=33.2(千克) 桶:33.8-33.2=0.6(千克)
解法3:33.8-17.2=16.6(千克),桶:17.2-16.6=0.6(千克) 油:33.8-0.6=33.2(千克)
通过这样的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巧改错误,引发思维创新
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课堂的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应还学生自信,给学生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魔性”的错误线索中展开思维的翅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错题2:学校体育室有35个篮球,比足球个数的3倍多2个,体育室有足球多少个?结果学生出现四种列式:①35×3+2;②(35-2)÷3;③(35+2)÷3,④35÷3+2,教师可以暂时不评价对错,而是提问:“到底哪种列式正确呢?怎样可以知道?”学生纷纷积极思考,有的通过线段图进行分析,有的则根据已知条件讲算理,还有的干脆用上了验算……在共同参与讨论中得出正確列式应是(35-2)÷3,原先出错的学生也渐渐找到了错因所在。在此基础上,趁势追问:“如果要让以上这些错误的算式成立,该如何改编题中的条件呢?”紧接着孩子们又开始积极发言:①35×3+2:学校体育室有足球35个,篮球个数比足球的3倍还多2个,体育室有篮球多少个?式子②(35+2)÷3:学校体育室有35个篮球,比足球的3倍少2个,体育室有足球多少个?……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找错、议错和改编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巧借错误,提高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对问题的理解较浅显,不够深入而造成解题错误,这样的错误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是能够发现的。
错题3:一块环形铁块的内圆直径是16 cm,环形宽为2 cm,环形铁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错误解答:16+2=18(cm),[(18÷2)-(16÷2)]×3.14=53.38(cm2)
很多孩子用这种方法,并且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我没有指出错哪儿,而是质疑:14 cm表示什么?学生说是外圆的直径。真的是外圆的直径吗?你能否通过画图来说一说。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动手画起图来,很快就有学生激动地说:错了,错了,外圆的直径应该是16+2+2=20(cm),并说出了理由:直径是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所以要加两个2。多么可贵的发现,多么精彩的发言,相信只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总之,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充分利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修正错误,彰显错误的价值,让错误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刻,才能焕发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