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丽
[摘 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阅读十分重要,通过自主阅读,他们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引导,让他们踏上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文本设疑、文本体验、阅读延伸等途径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阅读;语文素养;文本设疑;文本体验;阅读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23-02
低年级学生对汉字认识不足,理解与感悟能力也正处于不断积累和提升阶段,要求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有效性引导,让他们踏上自主阅读之路,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进行文本设疑,引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设疑,通过连贯性的问题将文本内容的重难点进行串联,牢牢把握住课堂的节奏与方向。在文本设疑的刺激下,学生会在不经意间被吸引,从而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重难点知识上,由此产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紧扣文本题眼设疑
导入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而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可以整合有利资源,结合文眼设疑。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就借助置疑顺利实现了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教师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提出:“什么是雷达?你知道它有哪些作用吗?为什么蝙蝠会和雷达放在一起?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课文的阅读欲望。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展开自主阅读,有效实现了阅读质量、阅读能力的提升。
2.紧扣关键词语设疑
积累词语也是中低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生词、词组,更要有意识地进行课文拓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将关键词语理解得更为透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牢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展开了一系列设问。“课文中用‘纹丝不动‘紧紧抓住等词语来描绘邱少云的动作,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的?”有学生参照课下注释或是词典给出了解释。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师紧扣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词语解释反复体会文段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最终,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全方位感受到了邱少云的英雄气概。
二、注重文本体验,经历阅读过程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了阅读技巧的积累,但这些技巧于学生而言并不熟练,容易被遗忘。对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善于从学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以触发学生的阅读经验与技巧,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1.联系现实生活,引发文本体验
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语言体系下的学科,语文学习自然也离不开生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获体验,结合体验去阅读,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故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就打破常规,注重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简单阅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关注到爸爸妈妈是如何切苹果的?是横着切,还是竖着切?”有学生回忆:“只记得爸爸妈妈会削皮,但不确定是竖着切还是横着切。”有学生说:“妈妈认为竖着的时候苹果站立比较稳,不会伤到手,所以竖着切。”也有学生说:“应该是竖着切,因为这样看起来能平均分配。”于是,教师又进一步拓展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或是因为习惯,或是因为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放弃思考……是否有同学发现过课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呢?你们是如何理解‘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呢?”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着揣摩作者的意图,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课文内容。
2.激活学习经验,引发文本体验
在进入小学以后,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或许他们的记忆偶尔会遗忘,但所积累到的知识与经验潜藏于他们的脑海之中,在适当的时候就能被唤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的搭建来激活潜藏在学生脑海中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课堂所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八次》时,考虑到该课文强调的是主人公身上不屈不挠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对此,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与他人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连续失败的案例。有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我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做错数学题,算了好几次妈妈都说我做错了,我很不耐烦,也很灰心。”有学生说:“我很喜欢画画,每次看到五彩斑斓的画就会很开心。但是,有一次我画画的时候,无论怎样都没能画出我脑海中的样子,我就想放弃了。”
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主人公布鲁斯经历的七次失败,去体会他每一次失败后的心情变化。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切实感受到了布鲁斯身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与坚持不懈的品质,由此产生了向他学习的意向;同时,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阅读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度也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只是将积极性表现在参与课堂互动上,却没有集中注意力去用心感受课文内容,也就不能真正获得阅读体验。对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活动空间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找春天》时,就通过拓展教学空间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伊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天”,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关联,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去记录春天。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走到大自然中,拍摄春天的美景;有小組通过网络搜集与春天相关的影片、漫画。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自己组织语言同全班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或是结合经验谈谈自己记忆中的春天。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语文课堂实现了课内外的连通。教学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尝试着去提炼作者笔下的春天。接着,引导学生将自己记忆中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进行对比,最终顺利在学生脑海中建构起了关于春天的认知,也顺利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内化。
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开展如小组实践、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拓展了课堂空间,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生活经验带入阅读之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逐渐转变教学思路,由以往的“搀扶式”教学转变为“放手式”的自主阅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范式,帮助学生坚定阅读自信,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