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建设如何促进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

2021-10-11 07:19铖,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友科技建设

胡 铖,王 琰

(1.汉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贸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版图将发生巨变,过去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格局被打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会进一步加大,呈现马太效应。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面临缺乏创新要素、人口规模缩减和财政收入减少的困境。本文探讨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如何从创新要素、人才聚集和产业集群三个方面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创新要素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形势下,我国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缺乏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的中小城市,在科技创新上越来越被拉开距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选取了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根据其设计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了测算排名,显示城市规模产生的正外部性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聚集创新要素。其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前20名的城市除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州、常州、无锡和珠三角经济圈的珠海、东莞外,均为省会和副省会以上城市[1](表1)。按照划分标准,这20个城市均不属于中小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创新要素资源流向了具有科技创新力、消费驱动力和产业集群力的大城市,越是中小城市,在这些创新要素上越处于弱势,相应能够获得的经济发展动力也越少。

表1 2019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城市分布

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全国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根据2010年2月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共有6个,分别是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深圳(华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

2.依据国发[2014]51号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至100万的为中等城市。

(二)人口规模缩减

人口意味着消费力和生产力,导致中小城市人口规模缩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普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从全国层面来看,全国普遍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年降低态势(图1);二是大城市与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与交通环境、优质的公众资源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中小城市相比,对流动人口更具吸引力;三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利好落户政策吸引流动人口,人口向大城市流入现象明显。

图1 1978-2019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图

根据中国联通大数据和DT财经的分析报告,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顺序排名分别是上海、东莞、成都、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武汉、杭州和惠州。按照划分标准,这十个城市全部属于大城市。与此同时,随着大城市的发展,中小城市人口规模基本上呈现缩减态势,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入持续减少甚至为负已经成为常态,以笔者所在湖北省为例,2019年只有武汉和宜昌两个城市有人口净流入(图2)。

图2 2019年湖北省人口流入情况

(三)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依据全国各地区统计公告数据,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排名,根据前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排名前30的无一例外全是大城市。从数量级上看,中小城市地方财政收入与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很大距离,财政收支差率却(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比)远远高于大城市,这意味着中小城市收入少但负债高。越是如此,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是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对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支持力度也越可能不足。

二、高校创新创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引擎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城市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高校是公认的创新源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多数出自高校,特别是市面上的前沿科技,都离不开高校持续提供的研发支持。我们熟悉的科技热点里,被提及最多也是最受关注的创新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基因编辑,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人物都出自高校[5]。

例如人工智能是一个宏大的愿景,机器需要学习才能实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需要三个要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由多伦多大学教授GeoffreyHinton提出)、算力(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提出用图形处理解决算力问题)、数据(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过的李飞飞教授找到了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的关键方法)。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企业的发展,企业要试图在产品、服务甚至商业模式上有突破,往往都需要有科研创新的支持,而科研又大多源于高校。

(二)为地方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过去,招商引资;现在,招商引智。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的抢人政策更是论证了这点。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一方面能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为依托,在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培育在本地的校内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一旦开始进行创新创业,就意味着有可能在本地留下来。更进一步,如果高校创新创业形成体系,还能吸引外部人才。

例如2020年4月杭州发布的《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计划通过五大创新创业工程来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和成果转化地,目标到2022年新引进100万以上大学生到杭州创业创新[6]。杭州在“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6,也是高校双创体系建设的标杆城市,其方式与方法都值得中小城市学习研究和借鉴。

(三)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增加财政收入

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可以为地方聚集创业者,加上政府提供的支持,有利于形成相关产业集群。例如,世界上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硅谷就是在高校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和高校技术转化的实践过程中上发展起来的,使得硅谷在技术创新中遥遥领先,从而产生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人才吸引人才,产业吸引产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硅谷。

又如美国小城奥斯汀,一个只有704平方公里的小城市,被誉为“硅丘”,是美国公认的新兴科技产业聚集城市。回顾奥斯汀的发展成科技城市的历程,追根溯源是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为基点,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通过招商方案和每年举办的西南偏南科技娱乐创新大会,吸引了大量著名科技公司在奥斯汀设立分部,同时实现潮流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孵化,Twitter、Airbnb都是从奥斯汀孵化的典型案例。

三、中小城市高校创新创业建设思路

(一)积极研究跟进国家和省级政策,争取政策在地方落地

在创新创业方面,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是我国实现各项创新的重要平台,既能为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又能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层面在多个方面不断做出计划和部署,各类支持政策包含就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场地政策等,这些出台的政策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能作为高校建设双创体系的指导方向。中小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经费有限,能够支持创新创业的本地政策更加有限,高校在建设自身创新创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国家和省级政策性文件,积极争取国家级政策在地方的落地,从而获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资源支持。

(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地方城市经济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双创建设模式

通常学校自己建设的创业孵化平台与产业界的互动太少,孵化的主体一般都是大学生创业项目,与所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特长结合不紧密,高校创新创业部门和各产业园区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导致创新创业的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差异化不显著,经常陷入区域间激烈内卷竞争。

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加强学生素养的培育和就业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则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地方经济所需技术,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来创造服务地方经济的价值。比如,十堰市四所高校特色和强项明显不同,湖北医药学院可以参考美国MissionBay以医学和生命科学为发展目标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区建设;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可以从意大利汽车城都灵建立“都灵创新实验室”的一系列做法中得到启示;汉江师范学院可以学习湖南师范大学桃子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思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上起步早,已经在双创建设过程中成立了绿松石产业学院和天河文旅产业学院,接下来可以继续发挥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优势,成为就业与创业型职业院校。

(三)注重校友文化的打造和维系

校友是高校和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相对于非校友而言,校友之间的沟通成本更低、合作概率更高、效果更好,可以说校友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要素。创新创业建设离不开资金和人脉支持,而越是中小城市,在资金和人脉上的获得就越有限,因此,校友文化的打造和维系对于中小城市高校能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

校友助力高校创新创业的效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一是成立校友基金,促进校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谋求共同发展;二是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咨询导师,定期组织相关校友回校开展交流、报告、沙龙、项目对接等活动;三是采用项目合作的形式促进校友们与母校的对接,将专长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重塑经济结构,创新与人才成为推动城市与地区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充裕程度上处于天然劣势。通过举例论证,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引擎,促进人才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小城市的高校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发展自身创新创业体系时,更应积极主动地获取所需资源,并专注发挥与当地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长领域。

猜你喜欢
校友科技建设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校友风采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