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16 03:35李海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院校疫情培训

李海涛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中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3 000多万中小企业、8 000多万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支撑着就业增长的基本盘。可以说,“稳住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1]新冠肺炎疫情对大部分企业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复工复产方面,中小企业在开工率和开工速度方面要落后于大企业。疫情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着补助政策到期、复工复产、产业链休息等一系列的挑战。能否化危为机、稳定有序,是中小企业的必答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必选项。

一、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的现实诉求

1.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使用形式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事件让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人力资源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后疫情时代”时代,如何有效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才结构,以此增强企业的韧性和持续性发展能力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业务紧缺的人才不足。在复工复产的重要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招工成本增加等原因,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小微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低门槛、低薪资的基础性岗位大幅缩水,技工类蓝领需求猛增[2]。“后疫情时代”,需要紧急进行业务调整和转型时,却发现目前的人才结构和员工技能无法满足需求。随着企业复工率持续提升,劳动力市场秩序渐次回归正轨,市场供求总体恢复常态,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跟不上,供求缺口在扩大,供求关系偏紧[3]。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省教育厅纷纷有序推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如浙江明确提出:有序启动学生实习特别是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计划,支持我省企业复工复产。这一行动有力地支撑了企业复工复产的需要。“后疫情时代”,有效参与产教融合,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急需的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和顶岗实习等项目,针对性培养人才,仍是解决中小企业人才招聘难题的重要举措。

(2)人力资源培训力量不足。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规划,采用外包开展员工培训或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形式来保障企业用人的持续性。疫情之下,企业的发展灵活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从中小企业用工群体特征来看,灵活就业人数较多,脱产培训的难度较大。部分以低端技能为主的中小企业员工多为农民工,普遍存在底子差、接受培训意愿低的问题;且因为流动较大,不适合大规模集中培训。从中小企业的培训需求来看,随着产业的快速迭代,对于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因为缺乏足够的平台支撑,中小企业难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2020年4 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使用 1 000 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并明确表示帮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困难企业职工转岗培训。这也为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的压力

(1)科技创新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心企业开启了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转型道路。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019年浙江省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数据显示,新设小微企业科技投入占比指数保持142.53点高位运行;核心产品产值占比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35.96点。在“数字经济”“机器换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实现产业价值链条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短期内通过依靠自身力量,引进技术团队和大型设备来实现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整合第三方力量,依靠政府平台的搭建,高等院校专家团队、实验设备的介入。

(2)企业转型的压力。研究者的共识是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下行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表明,亏损小微企业比重由 2013年的6.2%上升至2017年17.7%[4]。“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在疫情期间跌至近年来最低点(2020年2月份运行指数为31.9),随着国家政策落地,小微企业指数逐步回升,但到2020年12月,运行指数为44.1,尚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2019年12月为46.1)。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7.0,仍未达到2019年水平[3]。“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压力,部分应对疫情的税负减免政策在2020年底到期。在当前艰难的复工复业复产过程中,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产业链、生产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压力。由于中小企业类型多样,面临的转型困境与创新模式各不相同,如绍兴等纺织类企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宁海等制造类企业则面临由代加工向自主品牌的转变,永康的五金企业则需要重塑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单一的模式不可能适应所有企业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加大与相关学院、相关专业的协同合作,系统做好转型升级的规划。

二、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的问题困境

1.中小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疫情的冲击,中小企业的主要精力都在为了“活下去”而苦苦支撑,缺乏对校企合作的规划与投入,在校企合作项目上主要以实习实训为主,且多流于形式,合作力度不深,合作的持续性不强。在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在就业实习待遇、职业发展空间与抗风险能力方面远落后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自身条件在推进高校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方面吸引力不足。且伴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质量,致力于打造品牌项目,倾向于选择与主流产业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杭职院为例,学校从2008年开始,就首创了“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大型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了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等示范全国的二级学院。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众多,杭职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努力拓展服务中小企业的空间,但经常会遇到“中小企业投入资源少,合作形式不明确”等问题,合作的程度不是很高,也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在推进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应依赖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来搭建协同平台,化解合作风险,增加彼此信任。

2.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与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转型需求不匹配

一是与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不能做到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市场调研时,仅仅考虑到区域内重点企业的需求,缺乏对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出现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共同存在的矛盾情况。以杭州市为例,新设中小企业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为主,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急缺,但是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设置少,毕业生供给严重不足。杭职院作为国家“双高校”围绕杭州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发展组建了信息工程学院和生态健康学院,目前整个杭州区域内高职院校尚无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类王牌专业。同时,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统筹协调还不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实训基地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投资的效益不高[5]。如杭职院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同为市属高校,但是在人才引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雷同度比较高。二是产学研对接不足。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底子薄弱、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和技能转化的能力有限。作为最“接地气”的类型教育,高职院校教师本应主动参与一线生产、技改和研发。但由于高校内部评聘的导向,高校教师重视纵向课题,对中小企业亟需的技改类、创新类等合作项目意愿不大,参与度较低。笔者对杭州钱塘新区内7所高职院校开展调查,近3年区校合作产学研项目仅1项。[6]同时,校内部门之间、科技转化平台、孵化器之间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大打折扣。

三、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的实践探索

杭职院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在核心技术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支柱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中小微企业成长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愿景,为培育行业产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输出能力和贡献能力,做了以下改革探索。

1.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了破解制约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基于电梯工程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信息安全与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群优势,与一流大学、重点行业、主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10个以上协同发展中心。如与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国家电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奥的斯电梯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共建电梯评估与改造协同发展中心,打造杭州电梯大数据处理中心,建成省内最大的电梯评估与改造技术平台和国内领先的电梯评估与改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与达利国际、浙江服装行业协会、杭州设计师协会等共建女装创意设计协同发展中心,服务女装产业转型发展;与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国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智慧商贸协同发展中心等。同时,成立“一站式”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机构,将学校已有的科技园、孵化器、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等技术转化服务机构进行整合,统一纳入管理体系。

2.围绕模块化课程实施,打造工程教学中心。围绕模块化课程建设需要,打破二级分院资源壁垒,高效整合各个专业群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开展基础理论实验、规范性操作、项目实施、综合性科研创新提供一体化、全流程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系统性、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培育输送工程技术型实用人才,促进中小微企业工艺优化、产品提质和技术升级。基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药品生产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优势,建设30个工程教学中心。

3.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建设100个学生创新中心。为承载师生创意孵化和转化应用,向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提供小批量、创意性、多品种的创意设计和产品,建设动漫创意设计中心、3D打印创意中心、丝绸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绿色生活创意产品中心、智慧生活创意馆、智慧商贸创新工场、汽车创意中心、花艺环境设计中心、品牌形象设计中心等100个创新中心,为师生的创新设计、反哺基础教育、实践作业、技能大赛、劳动教育、挑战杯竞赛等提供支持,通过课程培训、实验指导、制作产品、分享过程,帮助有创意的师生实现创意,制作创意产品并对接中小微企业需求,开展成果应用,积极促进师生作品向产品转化。

4.围绕体面就业指向,打造品牌就业实习项目。主动增强与中小企业的密切互动,与安恒信息、索菲亚等企业以共建三级学院、开展“订单班”、联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形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人才协同培养,成为其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在疫情期间创新的“线上线下”双平台复工模式,结合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专业实习特点,采用“云实习”和实地操作结合的方式,在线上与企业师傅联合开展项目研习,在线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围绕企业人力管理,订制个性化培训项目。围绕企业转型和发展需求,依托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等平台和培训资源,为受疫情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展免费的职工技能培训和困难企业职工转岗培训。同时,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开放课程平台,搭建各类互联网培训平台,打造网络精品在线课程,吸引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参与。

猜你喜欢
院校疫情培训
战疫情
培训通知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