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娇 吴晓泓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多发精神类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思维、感知、行为、认知等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1]。资料表明,5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失眠症状,寝食难安,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故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尤为重要[2]。既往临床治疗中,多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但效果并不理想[3]。心理弹性支持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式,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情绪,以确保患者接受有效护理。认知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改变认知的不合理成分,改变患者消极、错误的思维观念,接受新的正确思想[4]。但目前临床关于心理弹性支持结合认知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的相关报道甚少。故笔者开展了上述两种干预措施相结合应用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的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精神分分裂症合并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7.6±11.9)岁;病程4个月~34年,平均病程(117.7±97.2)个月;学历:初中以下4人,初中及以上36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4.4±11.1)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病程(80±70.2)个月;学历:初中以下6例,初中及以上3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②睡眠紊乱持续≥3个月,且>3次/周;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精神病;②合并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者;③智力障碍并不能配合研究者;④存在毒品或药物依赖患者;⑤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或西脑血管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建立患者档案,并告知患者护理方案及相关注意事项;②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做好饮食护理,避禁食辛辣食物;③做好病房护理,定期清洁消毒,保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④定期对患者进行知识宣讲,鼓励患者多提问,并为其解答疑惑。
1.3.2 观察组:采取心理弹性支持联合认知护理干预。
1.3.2.1 心理弹性支持:①入院初期,通过简单语言介绍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患者讲解疾病,同时也可多种方式(视频动画、面对面讲解、演示)告知患者疾病的病因、危害、治疗方法,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重视满足患者需求,若有必要可隔离患者,让其处理安静环境,调整不良心态;②患病中期,受疾病病程影响,部分患者出现烦躁、焦虑、压抑等心理,可尝试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开导患者,并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情感、行为,配合医生治疗;③患病后期,患者因自身病情影响丧失信心,护理人员仍旧要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疾病,并举例并播放成功案例,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1.3.2.2 认知护理干预:①告知患者失眠的危害,引起患者重视,并修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②告知患者经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维持治疗的必要性;③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探讨其非理性的思维方法,运用心理诊断、修通、领悟及在教育等方式,让患者摒弃非理性信念,以理想信念面对现实生活。2组患者均护理3~8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PSQI[6]具体包括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效率;ISI[7]具有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满意度、早睡等内容,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2 评估患者精神状态: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8]评估患者精神状态,具体包括敌对猜疑、思维障碍、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等内容,分值越高精神状态越差。
1.4.3 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简明生活量表评分》评估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4 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测评卷》评估满意度,满分100分。满意:90~100分;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59分级。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2.1 2组PSOI、ISI指数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2组的PSQI、IS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PSOI、ISI指数评分比较 n=40,分,
2.2 2组BPRS评分比较 护理前,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BPR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BPRS评分比较 n=40,分,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患者的生理职能、社会职能、自我认知、心理职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n=40,分,
2.4 2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满意度比较 n=40,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不管是患者处于疾病早期、疾病期还是恢复期均易发生失眠,难以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9,10]。故如何保证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成为研究热点。
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因此失眠症状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近年来,心理护理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11,12]。心理弹性支持护理过程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耐心降解相关疾病知识及危害引起患者重视,并予以积极的语言文字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护理工作,以恢复其社会功能[13]。近年来,认知护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效果。认知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在于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领悟等能力,修正患者对治疗的认知,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14]。本研究将心理弹性支持与认知护理干预相结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患者中,结果表明,护理后患者的PSQI、ISI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提示心理弹性支持与认知护理干预联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BPRS是评价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患者精神状态的主要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导致心理状态不佳,心理弹性支持通过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应激,改善患者不健全的人格及残留症状,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功能康复[15,16]。认知护理主要是通过纠正患者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改善情绪及行为障碍的目的,与心理弹性支持相结合,更加灵活全面的开展干预,改善患者精神面貌,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早日回归社会[17]。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心理弹性支持与认知护理干预后,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症患者的BPR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可见心理弹性支持与认知护理干预相结合,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及错误认知,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认知功能障碍,导致身体各项应急能力下降,生活态度变得消极,导致身体各项功能、自理能力均受到影响,因此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临床护理重点[18-21]。本结果表明,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提示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满意度是评价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护理效果的客观指标。本研究表明,联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满意度85.00%,联合干预效果理想,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知支持结合认知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者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其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