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瑞(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连家砭林场 甘肃 合水 745406)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松科松属,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比较广泛的一种耐寒、耐旱、适生能力较强的针叶常绿乔木,植株高可达30 m,胸径可达1 m[1]。叶二针一束,雌雄同株,球果常宿存树上,种子卵形,具翅,花期4~5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2]。油松喜光,主根深,侧根发达,抗干旱贫瘠,耐低温。其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地区[3]。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造林、绿化和用材树种,油松幼苗的市场需求很大。优质油松种苗是保障油松造林成活率和成材率的关键环节。容器育苗是一种新型育苗造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持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因容器规格选择不当而降低苗木等级,影响出圃率及销售价格。因此,研究不同规格容器袋对油松幼苗保苗率、苗高和地径的影响,筛选最佳的容器袋规格对提高油松出苗率和苗木等级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育苗地在甘肃省子午岭林管局林水分局连家砭林场塔儿湾苗圃。地理位置在东经108°32′,北纬36°41′,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4 ℃,年均日照时数2376.0 h,≥10 ℃的活动积温2671.0 ℃,年平均降水量587.6 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约60%的雨量集中在7~9月;年均蒸发量1460~1592 mm,无霜期151~160 d。土壤以森林灰褐土、黄绵土为主,pH7.1~8.4,富含有机质[4]。该地交通便利,育苗条件较好。
供试材料为油松种子,试验所用聚乙烯塑料容器袋规格为有底侧方打孔(8 cm×14 cm、9 cm×14 cm、10 cm×15 cm)和 无 底(8 cm×14 cm、9 cm×14 cm、10 cm×15 cm)。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种规格容器袋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水平(8 cm×14 cm、9 cm×14 cm、10 cm×15 cm),每个水平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5床(85 m2)容器苗。
2.3.1 种子准备2017年9月下旬采收油松成熟球果(GB/T16619-1996)。采收的油松球果摊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晾晒,并经常翻动,脱出种粒,去除杂质,放在通风处晾晒干燥后拌杀虫药剂进行干藏,每千克球果可出种子30~50 g,种子千粒重为41 g,约26 000粒/kg。
2.3.2 整地作床整地前必须进行耕作,结合耕作每667m2施10 kg硫酸亚铁粉末、0.5 kg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0.25 kg辛拌磷,进行菌虫杀除,并耙耱平整。耕作后装袋前作低床,低床不但利于保墒,也便于浇水。育苗床应低于作业步道0.15 m,床面宽1.0 m,长依地形而定,一般为17.0 m,且每隔1.5 m保留0.2 m的通风道,既便于通风,又降低边缘效应,可提高苗木质量。床与床之间留0.4 m的作业通道,便于后期管理。步道和床面要水平且夯实,同时修1.0 m宽排洪渠,做到内水不积,外水不淹(LY1000-1991)。若育苗床太宽,作床时费工费时,不方便管理,浇水时易积水。若作业通道过高,夯的不实,容易坍塌埋没幼苗,影响出苗率。
2.3.3 育苗土配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取附近林下土,每立方米掺入硫酸亚铁6 kg进行消毒,施入磷肥3 kg,加15%毒死蜱0.5 kg防治地下害虫,按黄土与森林土3∶1的比例混合均匀,配备成育苗营养土。将配好的营养土人工过筛后装袋。配制好的育苗土干湿要适当,以能捏成块,手指轻轻触碰即可散开为好。
2.3.4 种子催芽处理播种前20 d,先用5%硫酸亚铁水溶液浸种1 h,对油松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随后用清水冲洗数次,在流水中浸泡48~72 h,然后将种子捞出堆积到向阳处,用生豆芽法进行催芽,翻动3~5次/d,并适量撒水,2~3 d用清水冲洗1次,确保温湿度适宜油松种子发芽。待处理的油松种子有40%以上露白时点播育苗。
2.3.5 装袋装袋时必须将容器装满,不留白边,既要装实,又不能挤破容器袋,特别要注意把底部压实。将装好营养土的容器袋整齐摆放到苗床上,要求整齐、紧凑、不留空隙,容器袋上沿要平整一致,不能高低不平,随摆放随用力挤实靠紧。
2.3.6 播种全光育苗,4月中下旬播种较为适宜。在播种前1~2 d充分灌足底水,结合灌水撒施菌虫全杀1 kg/667 m2、硫酸亚铁5 kg/667 m2。用小于容器袋口径的钝物在其中央压一小穴,深度应小于1 cm,将处理好的油松种子均匀地播在其中,每穴点播3~4粒。播种后要及时均匀覆盖1 cm厚的消毒腐殖质土,轻轻镇压并适量洒水。
2.3.7 苗期管理播种后应将水选后的秕种或糜子拌磷化锌等农药,撒于苗圃周围,以防鸟兽危害。待种子顶土时,一定要派专人看管,直至种壳脱落。
要经常保持苗床湿润,如干旱缺墒时,早晚喷灌对苗床进行补水。15 d左右油松幼苗就能出齐,期间以防治立枯病、茎叶腐烂病、幼苗猝倒病为主,每7~10 d叶面喷洒一次杀菌药,以后可逐渐减少喷药次数,至8月中旬,可有效防治病害。药物采用硫酸亚铁0.5%~1.5%溶液(30 min后冲洗)、敌可松、硫酸链霉素等。苗床内以人工拔草为主,拔草时不能损伤幼苗,应在雨后或灌溉后进行。
油松容器苗出土20 d左右,要及时进行间苗,每穴保留1~2株健壮苗。苗木出土2个月之后,可利用降雨或浇水少量多次撒施尿素、氨基酸复合肥、磷酸二铵等,每次不超过4 kg,共追施2~3次,每隔15~30 d施一次,8月中下旬以后停止追肥;也可喷施多叶秀、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每隔7~14 d喷一次。
每年秋末,每个处理选取油松幼苗40株,分别测量其苗高、地径、保苗率等。
容器袋规格不同,对油松苗高具有显著影响,油松苗高随着容器袋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高,并且相同规格无底容器袋较有底容器袋更有利于油松苗高增加(图1)。无底10 cm×15 cm容器袋油松1、2、3年生平均苗高分别为有底8 cm×14 cm容器袋平均苗高的1.21倍、1.19倍和1.45倍。
油松幼苗地径随着容器袋规格的增大而增加,无底容器袋较有底容器袋更有利于油松幼苗地径增加(图2)。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同规格容器袋油松幼苗地径差异也在不断增大,无底10 cm×15 cm容器袋油松1、2、3年平均地径分别为有底8 cm×14 cm容器袋平均地径的1.22倍、1.52倍和1.62倍。
油松幼苗保苗率随容器袋规格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其对保苗率的影响随着油松幼苗生长年限而增加(图3)。对于3龄油松幼苗,无底10 cm×15 cm容器袋平均保苗率较有底10 cm×15 cm容器袋提高了3.4%,较有底8 cm×14 cm容器袋提高了6.2%。
本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袋规格可影响油松幼苗生长及保苗率。随着容器袋规格的增大,油松幼苗生长空间充足,长势良好,苗高、地径及保苗率均显著增加,并且相同规格无底容器袋较有底容器袋在苗高、地径和保苗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增加。通过起苗解剖分析发现,无底容器袋对油松幼苗根系生长无束缚,根系可以自由向地下生长,为油松幼苗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有底容器袋则限制油松根系生长,使油松根系生长空间变小。为了大量培育优质油松容器壮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无底10 cm×15 cm聚乙烯塑料容器袋。无底大规格容器袋培育的油松苗根系发达,品质优良,无论是颜色、高度还是粗度都比其他处理效果好。